呐喊的作者是谁(鲁迅先生的呐喊有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鲁迅写小说《呐喊》,想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为何效果不明显?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早年的他一直在学习医学,他希望能够通过先进的医学技术来医治国人。但是他在求学的过程中,渐渐的意识到了只有锋利的文字才能够彻底的拯救人们,唤醒大家的民族自尊心。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鲁迅最终毅然而然的放弃了医学学习,并投身于文学创作。如此一来,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得以横空出世。
鲁迅的文章风格鲜明,其多以抨击社会阴暗面而著称,相信大家在学生时代都或多或少的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而《呐喊》作为鲁迅的成名之作,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部著作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当时文学界诸多大咖都对其赞赏有加,很明显,鲁迅先生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但客观来说这本书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仍然有大量的国人无动于衷,可以说鲁迅所期望的并没有实现。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很多后世的学者都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就是《呐喊》虽然内容深刻,但是并没有在大范围进行传播。
在当时形势非常紧张,百姓们更加关注柴米油盐等生存问题,虽然《呐喊》在文学圈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但受到影响的大多都是与鲁迅相同的文人,而不是黎民百姓,从这点来说鲁迅的初衷就没有达到。
同时鲁迅的文章都非常有深度,文学性极强,即使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理解起来都非常困难。
更何况是哪个年代的人们大多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他们在理解上更是充满了障碍,这一原因直接致使鲁迅的文章在当时很难有较广的流传度。
其次鲁迅的文章和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鲁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章唤醒百姓。很多学者在详细剖析后都认为鲁迅鲁迅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如果真正的按照鲁迅所设想的那样,人人都有了新的灵魂,追求社会的变革。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改革。
然而在当时所有人最盼望的就是安定和统一的生活,大家都希望战争尽早的结束,所以鲁迅的文章就显得有些苍白。当然文学的意义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衡量,像他的文章在数十年后依然值得人们感悟和思考,从这方面来说鲁迅无疑是伟大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论是谁也绝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当时军阀混战,群雄并起,然而在日本人入侵的时候真正想要抗日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其中大部分军阀都知道日本人入侵的后果,但是他们只顾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意与日本人为敌,起码不愿第一个与日军为敌。
对于这些有权有势又自私自利的军阀来说,他们就是在“装睡”。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使得无数文人激情的宣讲成为了空口白谈。
不过以鲁迅为首的很多爱国文学家并没有停歇,虽然他们的文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收效,但仍然激励了一大部分人,并影响了无数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