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和杜甫是什么关系(诗人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吗)
唐初时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
杜审言也许不是人尽皆知,但他的孙子杜甫一定无人不晓。杜甫曾骄傲地在诗中说“吾祖诗冠古”,从中足以窥见他对祖父的敬佩和肯定。
抛开作为杜甫祖父的光环来看,其实杜审言的一生也有着诸多名句佳作,他的悲喜哀乐和人生际遇都值得人们停下一观。
我们会发现,人们走近他,了解他,不仅仅因为他是杜甫的祖父。
02
杜审言,字必简,湖北襄阳人士,出身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世代官宦,从西汉的御史大夫杜周到西晋名将杜预,再到北周官员杜叔毗,杜氏不管在文还是在武都从来不缺人才。
到了唐初,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担任监察御史,后来任洛阳巩县令,杜审言随父亲走马上任,在巩县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
杜审言少时好学,极有天赋,在父亲的教导和家学熏陶下饱读诗书,工诗书,擅文辞。公元670年,杜审言考中进士,此时的他不过25岁上下。
杜审言的个人能力很强,但入仕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担任县尉、县丞这类微末的官职,究其原因,与他恃才傲世过于自负脱不了干系。
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天官侍郎苏味道主持的吏部铨选,出考场后他对众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众人惊讶且不解,忙问他为什么,他只轻飘飘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看了我的文章,必定要羞愧而死的。”
不仅如此,杜审言狂妄到认为屈原和宋玉应为他的文章做衙官(泛指下属小官),王羲之应来向他学习书法,“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杜审言说出这些话,既不尊重上峰不尊重名家又显露出他的极度自负,这样的性格和说话方式必然会成为他仕途上的绊脚石。
03
杜审言的第一个官职是汾州隰城尉。他从京城到汾州时途径岚州,恰逢残雪未化春花未发的季节,便有了这首诗。
《经行岚州》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常远役,艰险促征鞍。
公元682年,妻子薛氏为杜审言生下长子杜闲,夫妇二人为终于有了爱的结晶而欢欣不已。此刻的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孩子日后会有一个叫杜甫的儿子,而这个孙子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欢欣,以及荣耀。
公元689年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在那里他结识了陆姓好友。二人志趣相投,常常同游唱和。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时的他有诗名有才名,有家人相伴有好友相陪,但内心对仕途不畅仍是有些怅惘的。少时踌躇满志,入仕伊始也曾怀有雄心壮志,期待有朝一日紫袍龟带造福一方。
可如今蹉跎多年仍只是不值一提的官职,面对异乡的风景气候变化时心底就会泛起对家乡和京城归思之情。这种对京城的怀念还体现在另一首作品里。
《七夕》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珮,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他在异乡与妻子共度七夕,落笔写下的却是长安的夜景。他盼着尽快回到长安任职,结束四海宦游的生活。但时运不济,没多久,杜审言连这样平淡的基层生活都失去了。
04
公元697年,杜审言改任洛阳丞,回到了心心念念的东都洛阳。然而仅仅一年后,他就被贬为了从八品吉州司户参军。
杜审言遭贬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从陈子昂为他作的赠别文《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中可以推测,或许是因言获罪。
结合当时的朝廷局势来看,698年正是武则天为该立儿子为太子还是立侄子为太子烦心的一年,杜审言作为洛阳丞,很可能参与到了立嗣的争斗中,说了不该说的话才有此一难。
杜审言去了吉州,远离了政治中心却没有远离朝廷斗争。他不知何故得罪了当地官员,被吉州司马周季重和员外司户郭若讷合谋诬陷,定了死罪。
杜审言身处牢狱求告无门,他的亲人们也在外为他四处奔波,但并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无奈之下,他年方十六岁的儿子杜并独自潜入周季重家中将其刺杀,不幸自己也死于护卫之手。
此事一出,举国震惊,杜审言的冤案这才得到关注,免了死罪。但他的儿子毕竟杀了长官,虽是义举到底于法不容,因此杜审言被免了官职。
赋闲三年后杜审言被武则天召回到洛阳,任著作佐郎。此后几年,他作为文学侍从随驾武,这一时期的他作了很多应制诗。
《扈从出长安应制》
分野都畿列,时乘六御均。
京师旧西幸,洛道此东巡。
文物驱三统,声名走百神。
龙旗萦漏夕,凤辇拂钩陈。
抚迹地灵古,游情皇鉴新。
山追散马日,水忆钓鱼人。
禹食传中使,尧樽遍下臣。
省方称国阜,问道识风淳。
岁晚天行吉,年丰景从亲。
欢娱包历代,宇宙忽疑春。
05
天有不测风云,杜审言的这次还朝并没有持续多久。
公元705年唐中宗复辟,杜审言因曾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贬峰州。峰州偏远,距长安足有七千六百余里,杜审言南下途中见湘江江水向着与自己相反的方向奔流而去,不觉悲从中来。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安南太偏太远,让人辨不清故乡的方向,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已到了花甲之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回归故土,不知道是否终将埋骨他乡。
《赋得妾薄命》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他的忧思愁虑在两年后得到了回应,公元707年,杜审言再次受召回到洛阳,拜国子监主簿,次年加修文馆直学士。
宦海几十载,沉浮几番多。公元708年,一生未曾得志的杜审言与世长辞,死后被追封为著作郎。
民间传言说杜审言临终时,好友宋之问、武平等人去探望他,他笑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我在世一天,文名压你们一天,现在我快死了,以后你们就能出头啦,只可惜还没有谁能接替我的文学地位。”
历经千年,此事真假已无从判断。这或许只是后人编派附会的故事,或许是杜审言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次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