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西游记作者想表达什么意图)
混沌未开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为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现在很多人对《西游记》都不以为意,觉得它不过是一本小说而已。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本普普通通的小说,从它问世以来,从明代开始直到如今,几百年来,一直都有学者在不断的研究讨论它。
研究什么呢?
他们想弄清楚,《西游记》这本小说究竟在讲什么?
看到这,可能有一些朋友就坐不住了,他们会说,这有啥的,《西游记》就是一部讲阴谋论的书,西行之路都是如来自编自导的一场大戏。
对于这个观点,我只能说,这只是对原著《西游记》主题的一种解读的角度而已,并不在这些学者的研究之列。
他们真正想弄明白的是,《西游记》的原旨是什么?
什么是原旨呢?
就是《西游记》的作者本人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最初的旨意是什么?
那么,他们为什么想要研究《西游记》原旨呢?
因为《西游记》这本书中蕴含的东西太多了,似乎怎么解释都说得通,他们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所以对《西游记》的原旨进行了漫长的研究。
我们接下来来看看在明代、清代、近代、现代、这些学者对《西游记》原旨的探究是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明代学者对《西游记》原旨的探究:一部心与魔的相关之作
第一个提出摄心说的学者名叫陈元之,他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寓言之说,小说中屡次用心猿来指代孙悟空,而且故事情节是讲孙悟空主动降妖伏魔的故事,所以这就能看成是一部摄心说的作品。
而且因为《西游记》的文风如庄子一般,诙谐幽默,想象力爆棚,所以他推测,《西游记》的作者是一个傲世超脱之人。
在他之后,又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这个李卓吾有人怀疑他是李贽,他的观点和上面这个陈元之又不一样了,虽然他也觉得《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心与魔关系的作品。
但是他觉得《西游记》所讲的内容,表达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那就是心无法统领魔,他认为经书能够搞定一些小魔,但是一些大魔,即使取得了佛经也无可奈何。
这个就有点像我们今天一些人的观点了,感觉就算孙悟空等人取了真经也无用,有着几分无可奈何之感,但是李卓吾并不否认取经这件事,他只是单纯的指出心无法统领魔这个观点。
再之后,提出放心说的谢肇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是在《孟子》的学说中找到了依据,认为孙悟空的经历体现了一个人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而且他和李卓吾的观点正好相反,李卓吾认为心无法统领魔,但他觉得心是可以统领魔的。
而这也是我本人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
后来出现的袁于令看了前面人对《西游记》的点评之后,他一样认同魔的观点,提出了我化为佛,非佛即魔。他认为,《西游记》讲的就是一个人成佛的故事,如果成不了佛,那就成魔了。
而且因为前人之述备矣,他已经提不出什么新的观点了,所以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他认为没必要拘泥《西游记》的原旨,知道它是一本有深厚内涵的书就行了。
而盛于斯、吴从先一般文人则都认为,《西游记》有深意,且与人的修行有关。
总而言之,明代的学者对于西游原旨的探究,达成了一个统一的观点,那就是《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心与魔关系的书,但是心与魔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究竟是心统领魔,还是心无法统领魔,产生了一些分歧。
清代学者对《西游记》原旨的探究:各种歧义,争论激烈
到了清代之后,还有很多人研究《西游记》的原旨,因为离成书年代远了,所以大部分学者都不再拘泥于探究《西游记》的原旨,他们认为西游原旨不可妄求,但一方面又找各种观点来论证自己找到的原旨,反正也挺有意思的。
在清代,对于西游记原旨的研究诞生出了四种主要的流派:
一种仍然是之前的求放心说,而且还在求放心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延展。
一种是力主三教同源说,他们认为《西游记》蕴含着很深刻的三教合一思想。
一种是教人诚心为学之说。
一种是主张游戏三昧说。
在这其中三教同源说的影响力最大。
力主三教同源说的代表人物为尤桐、刘一明与张含章。
在这其中,尤桐是顺治皇帝亲口承认的才子,他对于《西游记》的理解是,这是一本佛道儒三家思想融会贯通之说,若能悟透,就能成为三教的弟子,非常厉害。
尤桐这个人的学识不容小觑,三教无不精通,他尤其对道教非常推崇,所以他在《西游记》中找到了很多道教相关的词汇,并且加以延展。
他的这一做法也影响到了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刘一明为了找到《西游记》的原旨,在尤桐的启发下,下了不少功夫,他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
当时的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的思想浪潮,而《西游记》正好满足三教合一的条件,所以他便开始为《西游记》做注,虽然他还是站在道士的角度解读《西游记》,但因为他精通佛儒道三家,所以他的批注中也有很多除了道教之外佛家与儒家的注解,可以说是相当专业了。
而他的这一个注解,也收到了很多人的赞赏,他们认为刘一明已经找到了《西游记》的原旨。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看过《西游原旨》这本书,就会发现,他写的的确很好,研究得很透彻。
第一个提出游戏说的人叫阮葵生,他觉得《西游记》没什么意思,想在《西游记》中求修道秘诀,纯属痴人说梦,这个对应的就是上面全真道教对《西游记》的各种注解,所以也因此,他没有将《西游记》写入县志,因为觉得他《西游记》价值不高。
同意他的人还有清代著名学者焦循。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在探究《西游原旨》的路程上,学者们从一开始积极寻找《西游记》的原旨,到后来的没必要刻意追求原旨,再到如今的《西游记》没啥意思,没必要探究原旨,就能看出,学者们对《西游记》是持一定的否定态度的。
近代学者对《西游记》原旨的探究:受到全盘西化的影响,认同游戏说
到了近代之后,学者胡适和鲁迅都对《西游记》持否定态度。
但是胡适并没有提出新的看法,他只是重复明代学者对于《西游记》的观点,而鲁迅先生则是兼收并蓄,虽然他也认同游戏说,但是他也认为《西游记》中蕴含着三教同源说和求放心说。
后来慢慢又出现了造反说,农民起义说,以及投降说,镇压说,其实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而且是受到了社会政治意识的影响,这些观点是对小说主题的解释,但是并不是对原旨的理解,而且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问题,只片面的分析情节, 却不从小说全局入手。
80年代时,不少学者认为大家对《西游记》原旨的探究走上了歧路,对于《西游记》小说的解释,太过浅显化、简单化、武断化,提倡应该将小说置于其产生的那个时代,重新探究这个问题。
现代学者对《西游记》原旨的探究:推陈出新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所以要想从中提出新的观点已然不是那么太容易,所以现代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例如从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形象出发,去考证《西游记》所提出的最核心问题。
以及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
现代的学者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对孙悟空这个人物是下了大工夫的,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更值得研究,同时也许研究他,更贴近于《西游记》原旨。
学者们认为,《西游记》中有个核心问题,乃是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
孙悟空是个人才,但是需要伯乐,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并且起用孙悟空这样的人物,扫荡社会邪恶势力,重建家国的理想。
这个观点其实也受到了当时的时代重视人才的思想影响。
同时,大闹天宫也被指出具有鼓励新兴市民积极向上的内涵,这些见解,都是前人没有提到过的。
林辰先生则在《神怪小说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旧说、新说、今说,都有道理,而且都无法自圆其说,而否定他说,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只知局部,不知全部。
所以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经过长期积累的集大成之作,内容庞杂,主题多元,不应该再用单一的主题去套用他。
但是即便如此,林辰先生还是肯定《西游记》原旨中积极的一面,他认为《西游记》是一部鼓励人们勇敢向上的神怪小说,具有十分深厚的寓言性和讽刺性,尽管也有崇佛抑道的倾向,但三教合一的思想仍然占据主流。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从明代到今天400多年过去了,大家仍然在研究《西游记》,研究他的故事,主题以及原旨。
《西游记》也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如今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逐渐增强,中国人民也在慢慢摆脱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与视角放在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接纳真正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主题与观点,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