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和光绪的关系是什么(慈禧当年为什么不立载沣为帝)
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醇亲王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接入宫中,作为储君培养。
是年冬天,光绪皇帝驾崩,溥仪即位,是为宣统皇帝。
关于慈禧挑选溥仪继承大统,一直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俗话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慈禧理应挑选一个年长的储君继承皇位,为何选择的却是年幼的溥仪?
慈禧为何不立溥仪的父亲载沣为帝?要知道,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对无子嗣的光绪而言,他是除了光绪生父母之外,与光绪关系最亲近的人,而且也已经成年,似乎方方面面都比溥仪更有资格继位。
有人认为,慈禧不立年长的载沣,而选择年幼的溥仪,是为了方便自己掌权。因为载沣年长,不像年幼的溥仪那么容易控制。
事实上,光绪帝驾崩时,慈禧也已经病入膏肓,而且她也知道自己大去之期不远,所以不存在为掌权而立幼主的可能。
其实,慈禧立溥仪的真正原因,《清史稿》上已经说得很明确,“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意思是说,让溥仪做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后嗣。
也正因如此,慈禧不可能立载沣为帝。载沣和光绪、同治是同辈,如果让载沣即位,同治和光绪便会面临无后的尴尬局面。
可既然如此,同治和光绪也是同辈,光绪是同治的堂弟,当初同治帝驾崩时,慈禧为何立光绪为帝?
既然当初可以立同辈,可以无视同治无后的尴尬局面,为何现在不能?
事实上,当初慈禧立光绪为帝,可是饱受争议,绝不是一帆风顺。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慈禧当初敢于力排众议立光绪,现在却不能顶住压力立载沣?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传袭严格遵循“父死子继”的传统,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从亲兄弟的儿子中挑选继承人;如果亲兄弟没有儿子,就从堂兄弟的儿子中挑选继承人。
为何不选择亲兄弟或堂兄弟呢?原因很简单,正如前文所说,亲兄弟、堂兄弟和皇帝是同辈,无法给皇帝当后嗣。
同治帝驾崩后,对于嗣皇帝的挑选,自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事实上,一开始,慈禧也好,皇族也罢,确实打算遵循这个原则,根本没有考虑过作为同治堂弟的光绪。
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首先,同治帝不仅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所以,无法挑选亲兄弟的儿子即位。
那么,便只能从堂兄弟的儿子中挑选。
所谓堂兄弟,就是同治帝父亲“咸丰帝兄弟的儿子”。
咸丰帝一共有八个兄弟,分别是:奕纬、奕纲、奕继、奕誴、奕訢、奕譞、奕詥和奕譓。其中奕纲、奕继幼殇,无子;奕誴过继给了惇恪亲王绵恺,其子不在选择之中;奕詥没有儿子。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奕纬、奕訢、奕譞和奕譓四位。
这其中,奕訢、奕譞和奕譓虽然有儿子,但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同治帝的这些堂兄弟还年轻,没有儿子。
只有奕纬的儿子——同治帝的堂兄载治有儿子,而且有两个:溥侃和溥伦。
奕纬是同治帝的爷爷道光帝的长子,而载治又是奕纬的长兄,这一支血统最“高贵”,所以,如果遵循传统的皇位继承原则,载治的儿子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那么,慈禧为何不选择载治的儿子呢?
原因出在奕纬身上。奕纬生前无子,载治不过是他的继子。载治的生父名叫奕纪,乃远亲皇族。因此,载治虽然名义上是同治帝的堂兄,但实际上彼此血缘很疏远。慈禧因此褫夺了载治之子的继承权。
既然同治帝没有儿子,没有亲兄弟,也没有适合即位的子侄辈,那么,慈禧只能从同治帝的堂兄弟中挑选嗣皇帝。
最后,慈禧选择了她妹妹和醇亲王奕譞所生的儿子光绪帝载湉。
这个选择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的要点是,选择载湉即位,便意味着同治帝“绝后”了。
可谁叫同治帝没有适合即位的子侄辈呢?加之慈禧承诺,将来光绪的皇子入嗣同治,舆论也因此平息下来。
可谁能想到,光绪没有儿子!
然而,光绪帝虽然没有儿子,但他驾崩时,情况与同治帝不同,因为他的兄弟有儿子。因此,慈禧不可能绕过皇位继承制度,选择他的弟弟载沣。
可慈禧为何偏偏选择溥仪?要知道,在光绪的子侄辈(兄弟和堂兄弟之子)中,适合即位的不止溥仪一人!
事实上,慈禧最初的选择是溥儁,他是光绪的堂兄载漪之子,而且年龄也不小了,符合“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期待”,可溥儁是个纨绔弟子,不被舆论认可,慈禧只好将他废黜,选择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