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从古至今的历史(简述中国宝岛台湾的历史由来渊源)
16世纪时,四处开辟航线的葡萄牙水手航行到东亚的海域,在东海旁遥望到一座岛屿上苍郁的森林,惊叹到“Formosa!”(葡语:美丽)。
从此,福尔摩萨成为西方世界对这座岛屿的代称,的确,美丽是这座岛屿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中文名中,它同样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台湾。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居东北亚与东南亚交会处,中国第一大岛,然而历史的错位造成了如今两岸分离的局面。
而岛内不断翻江倒海的“台独”恶浪,更使得台海屡次战云密布,宝岛台湾究竟有怎样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先梳理一下台湾的古代史。
一、史前,神秘的东海宝岛——1624年以前
远古时期,台湾曾数次与亚洲大陆本土相连。
然而即便是有如此紧密的地缘关系,早期大陆对于台湾却并无明确记载,这一方面是由于汉民族对海洋的保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台湾海峡的凶险,不过,早期台湾与大陆也并非完全没有交集。
注:卫温三国时期东吴将军。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带领上万士兵出海寻找夷洲、亶洲。一般认为夷洲便是今日的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台湾的最早记载。
注:610年隋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有的写成“张镇周”)率东阳兵一万多人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出海袭击流求国。关于流求,有琉球和台湾两种说法。
六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
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
唐朝编纂隋书时,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至朱元璋时期,将该地美名以:琉球。
然而,虽然台湾一直是“化外之地”,澎湖却在宋元时便受中央政府管辖,在早期便不断有汉人定居,中国最晚在南宋时已派兵驻守,将澎湖收为版图。
元朝时,随著移民日益增多,设置了巡检司对移民进行管理。而史料也表明,当时东南沿海人民对琉球并非完全不了解。
然而,随着航海时代到来,台湾不可能一直保持着神秘的面纱,只不过,最先揭开这神秘面纱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欧洲人。
台湾历史有明确文献记载且能考证时间点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场船难后分别由两位西班牙人神父与一位葡萄牙人耶稣会士所写关于在台湾75天见闻的三篇文字记录。
与大陆地缘关系如此紧密的台湾,最早的精确记载却由西方人留下,早期中华对于海洋的保守和西方殖民者的开拓精神可见一斑。
而随着西方势力侵入到亚洲,台湾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台湾也终于褪下神秘面纱。
17世纪初远东海面欧洲三国鼎立:租得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菲律宾吕宋岛的西班牙、据有爪哇的荷兰,在远东海面展开商业和殖民的竞争。
荷兰人在远东的商业目的原以明朝为重要对象,其最先希望以澎湖为基地,在1604年、1622年其两度进占澎湖。
但因澎湖为明朝领土,所以明军亦两度驱离荷兰人。最终两国议和,明政府要求荷兰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领对面的“化外之岛”台湾,明政府则无异议。
经此议和,荷兰人遂在1624年进入南台湾,建“奥伦治城”。
几乎与荷兰人同时,西班牙人以菲律宾吕宋为基地 将势力侵入台湾北部,先后占据鸡笼、沪尾一带,并建造圣多明哥城,与南部的荷兰人展开殖民与商业竞争,但情况不佳。
1642年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占领了二城。
而此时大陆东南鼎沸,清军南下统一全国几成定局,沿海抗清的残明势力愈发内外交困,为局势深切忧患的南明水师将领郑成功将目光盯上了自己的海贼老爹曾经带领移民开发过的地盘——台湾。
盘踞在此的荷兰人自然不会退出苦心经营的地盘,那么,台湾的命运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