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是秦国第几代国君(秦献公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24日21时48分18秒 356 0

贾谊在《过秦论》里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也就是说秦国的统一之路是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的。而后,历经六代君主的努力,到秦始皇时,消灭六国,统一华夏。

但旭哥认为,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也是秦国崛起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秦国君主。

秦献公处在秦国历史上最羸弱的“四代乱政”时期和秦孝公商鞅变法之间,承上启下。正是秦献公的努力,秦国才结束了“四代乱政”的混乱局面,并推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改变了秦国政局由旧贵族把持的局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威,为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秦献公却是一位命运多舛,而又受上天眷顾的秦国君王。

父亲秦灵公逝世后,作为太子的秦献公没能继承国君之位,反而被叔祖赢悼子夺权,被迫流浪魏国。

之后,秦献公用整整三十年时间,熬死秦简公、秦惠公父子,而秦简公的孙子秦出公继位时,年仅两岁。秦献公趁机,在魏文候和国内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回国夺回了君位。

旭哥将结合史料,试图去还原秦献公,这位对秦国崛起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君王,命运多舛而又受上天眷顾的一生。

秦献公是秦国第几代国君(秦献公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第1张图片

秦献公剧照

悼子夺位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逝世,他的儿子秦献公却没能顺利继承国君之位,而是被秦灵公的叔父赢悼子夺去了国君之位,是为秦简公。

因为年代太过遥远,翻遍历史文献,也只有寥寥数语。所以,秦简公是如何夺取了秦献公的君主之位,我们很难知晓内情。

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简公,昭子之弟而怀公子也。--《史记-秦本纪》

但是,历史上的夺位戏码大体相同,我们不妨根据有限的史料,合利的推测一下。

秦简公是秦灵公的叔父,秦献公的爷爷辈,虽然是三代人,但是秦简公生于公元前428年,秦献公生于公元前424年,也就是说,秦简公只比秦献公大四岁。就好像我们经常误以为秦始皇和刘邦是两个时代的人,其实他们只相差三岁。

秦灵公逝世时,秦献公只有10岁,而秦简公也才14岁而已。虽然古人普遍成熟的较早,但一个14岁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懂得去夺取君王大位。显然是他们背后的政治势力在激烈角逐。

当时的秦国,正在经历建国以来,六百年历史上最混乱的“四代乱政”时期,君权虚弱,政权不稳,旧贵族势力强大,国君的废立往往由几个庶长和旧贵族说了算。

秦灵公的爷爷,秦怀公就是由庶长从晋国迎回,拥立为秦国君主,但仅仅四年后,便由庶长鼌联合其它旧贵族势力逼迫自杀。这时,按照父死子承的继承制度,秦简公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庶长鼌和旧贵族势力却拥立了秦怀公的孙子,秦灵公继位。

怀公四年,庶长晁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史记-秦本纪》

显而易见,秦简公能够夺取秦献公的国君之位,正是秦简公背后的势力和秦国庶长、旧贵族集团达成了某种政治上的交换。所以,秦献公被废,秦简公被拥立为秦国君主。

但秦献公的幸运之处在于,虽然被夺去了君主之位,但好歹没有被赶尽杀绝,得以保全性命。

秦献公是秦国第几代国君(秦献公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第2张图片

秦献公、秦孝公剧照

流亡魏国

公元前415年,秦献公被送到魏国做质子,也就是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外交手段,目的在于国家之间增强互信和互相牵制。但春秋战国时期,伐战频频,也许今天刚刚订立盟约,明天就反目成仇,所以,质子的命运大多比较悲惨。

但秦献公的质子生涯,却是十分的惬意和舒适!

秦献公作为落难的秦国公子,加之曾经是做过秦国太子的废君,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且,魏国历来有干预秦国国君废立的传统,秦国之所以有“四代乱政”,也与魏国脱不了关系。

所以,魏国十分看重秦献公,便对秦献公礼遇有加,供给钱粮。在流亡魏国期间,秦献公并没有吃到什么苦头,相反,过的非常舒服!

此时的魏国,正是春秋霸主魏文候当政时期,文有李悝,武有吴起,国力强盛,傲视中原群雄。反观秦国,已经被魏国夺去河西之地,汉中之地也落入楚国之手,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狭小地带,大有被赶回陇南大山之势。

秦献公目睹了魏国的强盛和秦国的衰弱,这极大的刺激了秦献公振兴秦国的愿望,要实现抱负,就必须回国夺回王位。所以,秦献公在魏国期间,走遍田野街头,学习强国之道,广结上层人士,争取同情支持。同时,密切注视着秦国内部政局的变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这东风要足足等上三十年!

秦献公是秦国第几代国君(秦献公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第3张图片

战国初期秦国形势图

夺回君位

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公继位,秦惠公延续了父亲秦简公的国策。

对内继续革新礼制,提高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的地主阶层。这引起了旧贵族势力的极大不满,使王室和旧贵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对外频频用兵,同魏国开战,意图收复河西之地,但收效甚微。不但失地未能收复,还导致国库空虚,不得不向地主阶层和自耕农加税。这样,也得罪了本该支持秦惠公的新兴地主阶层。

到了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他年仅2岁的儿子秦出公继位时,秦国政局已经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此时,秦出公的母亲为了巩固权力,转而重用外戚势力,这反而弄巧成拙,使秦出公的王位摇摇欲坠!

恰巧此时,魏国的国策是西部守土,东部拓疆,所以需要在世敌秦国建立一个亲魏的政权,便公开支持秦献公回国夺权。当然,秦献公自己也没闲着,派人回国联络秦国庶长和旧贵族势力,以获得支持,加之,秦国人都对当年秦献公被叔祖秦简公夺权,普遍持同情态度。

于是在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和贵族势力在河西边界秘密迎接秦献公,继位为君。当秦出公的母亲得到消息后,派兵前去镇压,谁知,军队阵前倒戈,随同秦献公一起杀回国都雍城,杀死秦出公母子,夺回君位。

虽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回看秦献公重新夺回君位的过程,有三大因素必不可少!

第一,秦简公父子执政失败,既得罪了旧贵族势力,又没有取得新兴的地主阶层的支持,导致秦国君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就像浮在水面的一叶扁舟,随时倾倒。

第二,魏国的支持,这是外因,但也极为重要。魏国希望在秦国建立一个亲魏的政权,所以不但派兵保护秦献公回国,还供给秦献公大量钱财,用以结交秦国国内政治势力。

第三,秦献公身体好,活得久,用时间熬死了秦简公父子。看似和夺权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是秦献公夺权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试想一下,要是秦献公没能货到秦国国内政局出现变化的时候,怎么可能夺回君位呢!

秦献公是秦国第几代国君(秦献公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第4张图片

秦孝公剧照

秦献公为政举措

秦献公从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62年,共在位22年,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摆脱了旧贵族势力对国政的干预,结束了“四代乱政”的混乱局面,为秦孝公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

秦献公推行了哪些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呢?

1、废止人殉,编制户籍,鼓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奴隶主阶层在死后,用大量奴隶为自己殉葬,白白损失大量人口。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人口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财富。

废除人殉制度,同时将全国人口重新编制户籍,实际上是提高了奴隶和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鼓励他们开垦荒地,从而产生和壮大了一批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这些人成为了日后,商鞅变法的中坚支持力量。

2、推广县制

县制最早产生于秦穆公时期,县制是相对于分封制而言的,在分封制体系下,土地、人口都掌握在受封的贵族手里,国君能够直接掌控的土地非常有限,实际上是束缚了君权。

而在县制体系下,县一级的行政长官直接由国君任命,直接对国君负责,实际上是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和中央政府的权威。

因此,从公元前379年开始,秦献公陆续将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秦献公的力量得到很大的加强。

3、迁都栎阳

秦国从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开始,将首都从西犬丘迁到雍城,在此建都已经超过300年,大量旧贵族聚集在此,势力盘根错节。

所以,为了摆脱旧贵族阶层的束缚,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将国都从雍城迁到了东边的栎阳,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阎良一带。

由此可见,通过秦献公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摆脱了旧贵族对政权的干预,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同时发展壮大了一批新兴的地主阶层,为秦孝公全面推行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以说,如果没有秦献公的努力,秦国就不可能有商鞅变法的成功。

秦献公是秦国第几代国君(秦献公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第5张图片

栎阳遗址

总结:

秦献公上承秦国“四代乱政”,下启秦孝公商鞅变法,可以说,秦献公是秦国崛起道路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君主,其作用并不亚于后世的秦国六代君主。

而且,秦献公在人生的低谷时,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的每一个人学习,特别是用三十年时间熬死竞争对手父子两代人,说明身体真的是革命的本钱!

参考资料:

《史记-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