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24日22时33分22秒 500 0

辽沈战役时间为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淮海战役时间为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平津战役时间为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一、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1张图片

1:战役概括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辽沈战役歼灭了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2:指挥员、兵力

参战方 :东北野战军、国民党军

伤亡情况 :东北野战军 伤亡6.9万人、国民党军 伤亡、被俘47万人

主要指挥官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卫立煌、杜聿明、范汉杰

参战方兵力 :东北野战军 70万人、国民党军 55万人

地点 :今辽宁省、吉林省

时间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结果 :东北野战军获胜

名称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2张图片

林彪(中)罗荣桓(右)刘亚楼(左)

3:历史评价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

我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我军全歼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3张图片

东北人民欢聚解放东北

攻打长春时,东北野战军指挥员又加强了政治攻势,使国民党军队主动起义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长春,避免了伤亡。

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

这一战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4张图片

二: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5张图片

1:战役概括

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始于1948年11月6日,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2:指挥员、兵力

别称 :徐蚌会战

敌我损失比 :4.06:1

伤亡情况 :解放军伤亡十余万、国民党军伤亡及被俘55万

时间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名称 :淮海战役

主要战役 :陈官庄战役 双堆集战役 碾庄战役

相关影视作品 :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主要指挥官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杜聿明、刘峙、黄百韬

参战方兵力 :解放军:60万加40万民兵国民党军:约80万

参战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国民革命军

地点 :淮海地区

重要城市 :徐州、蚌埠、商丘、宿州、枣庄

结果:解放军胜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6张图片

淮海战役前线总指挥委员会委员合影

3:军事意义

淮海战役的失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军覆没,其中还包括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

(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队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歼的整编第74师、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新1军和新6军)从而也就失去了蒋介石赖以支持战争的中坚力量。

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军控制下,解放军已直逼长江,下一步攻击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地区——江浙沪地区。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7张图片

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

就全国战局而言,辽沈、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五大战略集团中,最强大的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和东北集团已不复存在,华北集团也危在旦夕,尚存的华中、西安两集团。

在解放军不断打击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组建的京沪杭汤恩伯集团,实力很弱,这三个集团已构不成主力集团。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已是解放区,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区。

国民党只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江南半壁,但随着精锐主力的丧失,也已缺乏足够的兵力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8张图片

淮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

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9张图片

三: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10张图片

1:战役概括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华民国国军的一场战役。

平津战役历时64天,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2:指挥员、兵力

地点:平津一线地区

指挥官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傅作义、卫立煌、郭景云

参战方兵力 :解放军100万、国民党军52.1万

参战方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

伤亡情况 :解放军伤亡3.9万、国民党伤亡2.1万人被俘50万

结果 :解放军胜利

时间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11张图片

平津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合影,左起: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彪。

3:军事意义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12张图片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在指挥部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13张图片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人民解放军总部也随之迁到北平。又过了6个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

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三大战役时间先后顺序(三大战役的发生的时间和意义)-第14张图片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四个多月,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万人,消灭了绝大部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使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

在此向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