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电视剧哪个版本好(87版红楼梦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87版《红楼梦》之所以会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跟《红楼梦》的剧组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们精益求精,更是请来了很多红学家来给演员们讲古典名著《红楼梦》,而且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所以也是导致《红楼梦》拍了足足有三年之久。
八七版的《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决不单单因为演员和原著人物的高度匹配,更是因为这一版《红楼梦》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那个年代所能达到的极致。
当年中央台决定立项拍摄《红楼梦》之后,为了作品的质量,为了更大程度地贴近原著,便请了一大批红学家和各领域专家组成了顾问团,以原著为蓝本,进行剧本的创作,从各方面进行指导。
导演王扶林把握了住了《红楼梦》的核心和关键,并没有跳出《红楼梦》文本对剧本肆意篡改和加工,而是最大程度地去遵照原著去拍。
为了更好地遵循原著,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专门组成的《红楼梦》顾问团在全局上进行指导。
这些人有的是红学家,有的是建筑学家,有的是民俗学家,有的是当时分管相关领域的领导,从而保证了整部电视剧的水准。
毫不夸张地说,八七版《红楼梦》的编剧和专家顾问团,几乎囊括了当时文学界的半壁江山,而在筹备之前,导演王扶林更是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读了一年的《红楼梦》。
87版《红楼梦》和86版《西游记》一样,都对原著做了最通俗、最易被大众接受的故事主线截取与再现。
舍弃了作品更深主题和更多维度的表达,抹去了角色复杂深层的性格与感情描写。
这种改编创作的生态,当然无法展现出《红楼梦》宏大深厚亦真亦幻镜观人生的万千气象。
不过,如同为了向大众普及的小说删减或者是洁本,去掉了一些虚写命运情节,和一些电视剧叙事主线之外的枝蔓部分,特别是一些人性和社会的暗处深层,一些形而上的哲理思辨。
最基本的故事框架,最简版的主题表达,让更广大层面的观众认识和接受了这部中国最伟大古典文学著作的清晰轮廓,这可能也算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普及与传播吧。
当然,改编《红楼梦》拍成一部电视剧不是一件易事,煌煌巨著转化成几个小时的影像,不仅是表达载体的不同,不仅是情节线索的取舍,不仅是人物的理解塑造。
更重要的是领会和抓取并同步作者的思维、气息、时空和氛围。
这实在是非真大师而不能为也。
挑选演员方面,导演组更是不问身份背景,只要形象性格符合书中人物,都会想尽办法拉进剧组。
《红楼梦》剧组几乎倾尽了举国之力,由于《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年龄偏小,王扶林导演便决定不用那些演技过于成熟的演员。
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与原著人物高度匹配的演员剧组,跑遍了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剧团,文工团甚至选演员是在大街上被工作人员看中了,来试镜的最终的角色人选也是非常的严苛和谨慎。
演员们每天要背台词、学表演,进行形体训练,甚至还要向大观园里的小姐妹一样学习琴棋书画,以培养角色气质,拍《红楼梦》的时候肯定是要有合适的场景的。
因此杨乃济先生又亲自设计了大观园,为了尊敬原著,因时间有限,最终决定一边建一边拍。
剧组当时花了在当时来说不菲的价钱,在河北正定落成了荣国府、宁荣街,在北京南菜园建成了大观园等建筑,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世人,这是如今,拍完一部电视剧就拆掉摄影棚的剧组,不能相比的。
再说演员,当年剧组用三年时间培养这些演员的公子小姐气质,这是言行声色,手眼身法步,是骨子里的贵族气质,此外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技能,都要有。
无论是欧阳奋强的贾宝玉,陈晓旭的林黛玉、还是邓婕的王熙凤,都极为契合与满足了绝大多数读者与观众的想象。
这一点也和96版《西游记》一样,对人物塑造删繁就简,全力打造最广泛的认同面。
此举对原著艺术层面有损失,但在影视剧通俗娱乐层面却是一种必要与成功。
衡量一部影视剧是否经典,看的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还有贯穿影视剧始终的作曲,它是一部电视剧能否成其经典的灵魂,很显然,《红楼梦》的音乐绝对是一流的。
作曲家王立平用了4年的时间为《红楼梦》创作了15首曲子,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首都是匠心之作,据说仅葬花吟这一首就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王立平曾说过,从前一直有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一部作品,我一直回答是下一步,但现在我会说是《红楼梦》。
还有陈晓旭等演员传神的表演。
要说林妹妹,估计谁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陈晓旭,虽然此前此后有许多版本的林黛玉,但以陈晓旭的最为传神。
她不是最美的,这点大家都承认,但她演的林黛玉是最接近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气质的,这也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
这就使得87版《红楼梦》无论是在场景的搭置,演员的选角,音乐的配置,最贴近现实的服饰和化妆,演员的传神表演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级水准。
1987年在跋涉了全国11省41个地区之后,凝聚了万千心血,历时三年之久的《红楼梦》,终于拍摄完成了,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它仍然是无法超越、最深入人心的一部旷世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