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天师府现任天师是哪位(龙虎山天师府掌门人是谁)
近些年总会听到有人问道:“我们中国人是否有信仰,我们信仰什么宗教”。其实说起中国的宗教与信仰的历史文化,就离不开“儒释道”三教。
儒家千百年来备受统治阶级的关注,由国外传入国内的佛教至今影响深远,而关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似乎隐匿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古往今来谈及的人寥寥无几。
道教作为中国人自己开山创建的本土教派,走过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时至今日,道教依旧十分重视代际传承等血脉传承的方式。
龙虎山天师府的名号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但63代之后再无“张天师”的说法真的可信么,正统天师府的传承真的已经断了么?
一、由来已久江南一代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
其实这是从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既济卦对应而来,讲的正是龙虎山天师府到63代传人这里,会面临失传断承的困境。
关于天师一脉的起源,相传是太上老君亲自为教派第一代创始人张道陵授封,后来被教众们亲切的称为“张天师”。
道教众家之中,龙虎山张天师一脉对谱系的继承要求尤为严格,一直坚守将天师之位传授给宗室子弟的传统。
此外,继承天师还需要鉴定信物,即传说中太上老君亲授的阳平治都功印与神剑,俗称“一剑一印”。如果不是“嫡长子”,或不能提供信物,都无法继承天师之位。
天师府的创始人张道陵,是汉光武帝年间生人,他自幼聪慧机敏,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关注道家修身养性的事。
他幼年通读《道德经》,少年时便能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官至江洲令。
26岁时张道陵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想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辞别官场开始了求“道”之旅。
张道陵遍访世间的名山大川,一路带着沿途收下的修行弟子前行。当张道陵抵达江西云锦山时被山间灵气吸引,顿觉此地钟灵毓秀、山明水秀,故而在此建立了草庐,开炉炼丹修道。
据传短短三年便练成了仙丹,开炉之时山上惊现龙虎异象,从此这座山被称为龙虎山。
永和年间巴蜀一带曾闹瘟疫,张道陵心系百姓,决定下山返回俗世,救民于水火之中。
他免费诊治病症、提供丹药医治百姓,从此在巴蜀等地留下了名号,他的义举被百姓们争相传送。他曾到往平山、西城山等地,一边义诊救人,一边编写道教典籍。
二、传统继承张道陵为了给道教正名,假托太上老君亲临,授予自己“三天法师正一真人”的称谓,确立了道教是天授正道的地位。
他去世之后由儿子张衡接任,这第二代天师称为“嗣天师”。
张衡羽化之后又传给儿子张鲁,称为“系天师”。可能是为表尊敬,加之天师皆出自张家人,所有之后继任的天师,都被世人尊称为“张天师”。
第三代天师张鲁继任之时,正处于三国争霸时期,恰逢曹操远征蜀地,曹操为得到天授政权的道家认可,甘愿授予张鲁官职以笼络人心。
张鲁因而迁回龙虎山,从此龙虎山被视为正一道的正源。传到第四代天师张盛时,他确定了以后的每位张天师均需在龙虎山受箓,天师府要留在此地,镇守道教根基,龙虎山由此被称为道教祖庭。
继承正一道需得是张氏“嫡长子”身份,需要“天师玉印”、“阳平治都功印”和“道经师宝印”,这些物件齐全方可继承天师之位。
此脉传承至第六十三代张恩溥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时期,1949年因战事吃紧、龙虎山附近形势动荡,在国民政府的安排下,张恩溥决定动身前往台湾省,放弃继续留守龙虎山。
张恩溥离开时匆忙收整行装,携带了诸多财产和家眷,却唯独没有将一剑一印随身带走,致使信物散落他方,直到战事结束仍未寻回真品,反而令市面上充斥了诸多赝品。
张恩溥去世时本应将天师之位传给嫡长子,但不幸的是张恩溥的长子病逝、次子放弃了继承天师之位,不得已,张家只能推选张恩溥的堂侄张源先作为第六十四代天师。
这样的事在天师传承上从未有过,无论是信物的缺失,还是并非嫡长子的身份,都让第六十四代天师的继位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因而对这位天师的正统性,人们始终存在很大疑虑。张氏天师血脉继承的崩坏从这里开始,所以许多人认为,六十三代天师之后再无“张天师”。
第64代天师张源先去世之后将天师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此时张恩溥的另一位儿子张美良,找到了信物“天师印”并主张继承天师之位。
但此时的张天师嫡系已经变成了张源先一派,即使张美良手持信物依旧无法继承天师之位。至此龙虎山天师府的传承再难遵从祖训,张天师已经分裂变成了两个支系,对正统血脉的传承也就此中断。
三、未来发展天师的继承,从此以后脱离了最初的传统和规则,演化成了多人同时继承的情况。
虽说张天师的传承在63代已经断掉,但龙虎山天师府依然在,张恩溥离世之后由其胞弟张继禹接手管理,他并没有继承张天师之位,今天的天师府已经成为了国家5A级景点。
张恩溥在台创立了道教协会,设立法会亲自向信众传教,但不再被正统认定。
如今,中国大陆道教协会的副会长是张金涛(原名鲁金涛),乃是张恩溥的外孙,他接任管理龙虎山天师府之后,结合实际发扬传统,逐渐让道教重新焕发光彩。
天师府张家与曲阜孔家并称“南张北孔”,从东汉正式创立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
天师府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断顺应时势,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支柱之一。天师府由盛及衰也算功德圆满,也许这就是天意。
对历史的传承是否有必要,这个话题我们一直在探讨。对于文化传承向来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无论是天授人权还是世袭传承,都是对正统的一个追求和尊重。凡事讲求一个法则,如果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打破规定,随意接受或反对文化的传承,反而会引发诸多问题。
【总结】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骨子里会留有一些封建传统的思想,虽然不会暴露很多,但总会潜移默化的表现出一二。
作为新时代的社会公民,我们应该对未知的文化传统,保持一种敬畏和敬意,这种理解和尊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慢慢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很难一蹴而就。
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文化创新,这是一个知识与信念碰撞融合的过程。我们要秉持耐心,对各种观念包容理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推动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