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杨朱学派的儒家核心思想)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为繁荣的时代,当时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无数思想家四处奔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著名局面。
毋庸置疑,诸子百家的理念或多或少对今日的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管是被封建帝王奉为圭臬的儒家思想,还是帮助秦国崛起,实现大一统的法家思想,抑或是倡导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都为人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对军事理论研究颇深的兵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以及提倡五行阴阳学说的阴阳家思想等等,都凭借自身特质得以长久流传,持续发挥作用。
不过,曾被孟子拿来与墨家相提并论,创造出成语“一毛不拔”的杨朱学派如今却已经没有了什么知名度。
那么,这一昔日的著名学派到底主张些什么,又为何如今销声匿迹了呢?
史学大家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认为杨朱大约生于周安王七年(前395)。
和那个时代许多著名思想家不同,杨朱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单独编集成册,这或许也是导致他逐渐被人们忘记的原因之一。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列子》、《孟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侧面了解杨朱的理念,但即使如此,他的许多看法也足以令人感到惊世骇俗。
首先来说,杨朱学派通常被归于道家,但其理念又与道家存在着许多分歧,甚至还曾经被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所排斥。
因此,杨朱学派也可以看做是自成一派。至于其核心思想,用一个本就脱胎于杨朱学派的著名成语就可以概括,那便是“一毛不拔”。
如今,一毛不拔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吝啬,不愿意有丝毫付出,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本是孟子用来概括杨朱学派思想的。
原文中如此写道:“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孟子表示,杨朱主张一切为了自己,因此即使是拔下自己身上的一根毛就能有利于天下,他也不愿意做;墨子主张爱人如己,因此只要对天下有利,那把全身的毛拔光也愿意。
鲁国的贤人子莫将二人观点折中,已经接近至道,但折中需要有所权衡,否则实质上仍然是偏向于其中的一方,那就失去意义了。
相信很多人会认为杨朱“一毛不拔”的想法太过偏激,毕竟如果能够有利于天下,付出“一毛”作为代价又有何不可?
其实,他的原话还有后续,全句乃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也就是说,尽管不会为了天下损失一丝一毫,但他也同样不从天下获取什么。
在杨朱的构想当中,只要每个人都不为了天下损害自己的任何利益,也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天下,那么治世就可以到来了。
实质上,这种思想的内核便是极度“贵己”,将自身视为唯一需要重视之物,在不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严格做到不给他人添麻烦。
如果以杨朱学派作为治国思想,不难想到这个国家的民众恐怕会人人隐居,交往淡漠。
对于杨朱提出的这种如今看来都相当惊人的言论,当时却有不少人都表示了赞同和支持。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当然对此极力反对,于是曾表示:“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在驳斥杨朱学派不尊重君主、墨家学派不尊重亲人的同时,孟子的一句“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也说明了当时杨朱、墨家两大学派影响力确实巨大,已然是思想界的两座高峰。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封建统治者出于维护政权稳固的考虑先后选择了法家、道家和儒家作为治国思想,太过激进、不利于统治的杨朱学派则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杨朱学派的兴起,在于它极大地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且迎合了深藏在人们内心的利己主义思想。
然而,正如上文所说,信奉杨朱学派者往往会成为不问世事的隐士,自然就无法将其思想进一步传播。
对于普通人而言,想要彻底达到一毛不拔的境界是极难的,而对于统治者而言,杨朱的思想完全不利于社会发展。
于是,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太过极端的杨朱学派终究是没能延续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