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过年习俗有哪些(上海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29日21时13分22秒 306 0

农历新年是“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始”。春节是一年以来最隆重的节庆。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春节习俗形成了同中有异的地方特色。上海也是这样。

上海“送灶”多用糖和糯米团子

上海过年习俗有哪些(上海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第1张图片

腊月二十四是江浙沪一带的祭灶日。从这天开始,以“送灶”拉开上海人准备春节和庆祝活动的序幕。

上海过年习俗有哪些(上海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第2张图片

民间相传灶神是“维护家宅火烛、兼负监察之责”的神祇。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晚是灶神上天庭述职的时刻。上海对送灶极为重视,送灶食物讲究“又甜又粘”。

上海的传统食物是粽子糖、麦芽糖和糯米团子,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弹”,还有取自沪语谐音的食物地栗(又称荸荠、马蹄)、茨菰(又作慈姑)、柿饼、菱角。

地栗的“地”在沪语中与“甜”同音,茨菰与“是个”同音,菱角谐音“灵格”。寄托了灶神上天后多说好话的希望。在上海,像饺子馒头在腊月里通常并不出现。

在上海崇明等地,送灶夜除了吃廿四糖、卷银包和赤豆饭,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年俗活动——厾米囤。厾,意为用手指或棍棒等轻击轻点。

在自家场院里,用盛着石灰的布袋或篮子在地上点击一个一个白印,就叫做“厾米囤”,又称“打米囤”。直到地面上白花花的,以祈盼来年丰收。

祭灶时,全家要行拜叩礼,再将原来贴着的灶马揭下,连同锡箔、纸轿等放在门外烧掉,作为灶神上天的乘具和路资;还要烧些柴豆,充作灶马的食料。明清时上海一些地区还承古代傩戏之风,有跳灶王之俗。

除夕前大扫除,“越掸越发”

上海过年习俗有哪些(上海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第3张图片

在上海,从腊月二十五起至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称“掸檐尘”(一说叫“掸闲尘”)。

由于“尘”与“陈”谐音,所以也叫“掸陈”。老话说“越掸越发”,寓意掸除晦气。

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这一阶段,人们都要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擦洗器皿,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当时,理发店门口排长队是常见的景象,女人也要修饰头型,为了省钱,有人先在家用卷发棒夹好头发,再去理发店让机器定型。

二十五日夜,全家共食腊塌粥,未到家的人也要放上一碗,故又称“口数粥”。此粥寄寓驱疫祈福之意。

年夜饭菜名讨口彩图个吉利

除夕之夜的一顿年夜饭,最为上海人最为看重的。吃年夜饭也有许多讲究,就连菜名都要讨口彩图个吉利。

比如,菠菜叫“长庚菜”;青菜叫“安乐菜”;黄豆牙叫“如意菜”;百叶包肉叫“如意卷”;蛋饺叫“金元宝”。每个菜都不能吃完,谓之“吃剩有余”“年年有余”。

除夕夜的节目还有封井、封刀剪,直到初四才启用,称“完太平”。事先要贮水,淘好初一用的米,有的地方要淘好新年三天的米,称“来年米”。

家中所有房间要点烛,后来则开电灯,称“照虚耗”。市郊农村普遍吃炒豌豆,并相互弹豆,边弹边吃,口中说“投凑”。方泰一带吃炒瓜子,称“炒贼眼”,寓意新的一年中免遭贼窃。

除夕晚上,家长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所以每逢过节,要准备好压岁钱。以前用的铜钱,中有方孔,用红绳将钱币贯穿起来,放置在床脚,驱避邪恶。

拜年口诵吉利话

上海过年习俗有哪些(上海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第4张图片

大年初一吃罢早点,就要开始互相拜年了。上海人一般不给长辈磕头,有的家庭会让很小的孩子给祖父母磕头,成年人一般是打躬作揖,同时口诵吉利话。

磕头一般出现在拜祖过程中,一家的兄弟姐妹都要到“老大”家,面对祖先像上香磕头。

如果来不及一一当面拜年,讲究效率的上海人会在初一这天雇人到亲朋好友的家中送名片,以此代替本人拜年,这称为“投刺”(清末人们称名片为“名帖”或“名刺”)。

初五接财神,是新年里的一个重头戏。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上海过年习俗有哪些(上海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第5张图片

元宵,是传统过年的压轴大戏,俗话说“闹元宵”,就热闹在“灯”上。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灯、猜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光绪间南翔人陈崧《槎溪棹歌》为证:仲春重庆作元宵,满眼花光月助娇。蜒蜿龙灯工剪彩,六街如昼沸笙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