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是什么意思(古人打仗之前为什么要先发布檄文)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30日11时52分39秒 521 0

檄文主要是指古代统治者或战争中某一方在战前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一类军事文书。

通过宣扬己方的正义,揭露对方的罪恶,达到抢占道德先机、实施政治攻心、凝聚军心士气的效果。

檄文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的特殊文体,从最初的军事领域延伸到文学、历史领域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种应用文体。

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檄文指的是运用于征召、司法、军事等方面的政府文书;狭义檄文,则是专指"振我威风,暴敌昏乱"的军事文书。

檄文是什么意思(古人打仗之前为什么要先发布檄文)-第1张图片

《文心雕龙》对檄文的起源有过考证: "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

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纷争不断,为了更好的打击敌人,诸侯之间都非常注重"师出有名"。

因为如果占据了道德高度,可以扬己军威、鼓舞已方士气,还能向天下揭示敌方的不仁,让战争胜利的天平朝已方倾斜。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通常双方都会先写下揭露对方不仁、突出已方正义的文辞对敌方先行警告,然后再付诸武力。

如齐桓公发动征楚战争时,管仲在战前檄文中揭露楚国有"贡苞茅不入"之过,使得楚国理屈词穷,士气大落,齐国轻易战胜了楚国。

檄文常与移文、露布并称战争三大文体,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檄文是针对作战中或即将开战的敌对一方而发,多用于声讨和征伐,文辞尖锐,重在扬己罪彼。

移文通常用于内部的讨论、说服,语多晓谕和责备,文辞较温和,重在改变对方看法。露布则是预祝我军奏捷之词,它的主要功能是鼓舞已方士气,里面对敌方的罪恶揭露方面并不多。

一、檄文的结构特征

檄文开篇便注明征讨者或被敌方的身份,如《为袁绍檄豫州檄》中"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便是被晓谕者刘备的身份;

檄文结尾处通常会用一些显示权威语句作为结尾,如"移檄州郡,咸使闻知"等等。

檄文是什么意思(古人打仗之前为什么要先发布檄文)-第2张图片

檄文结构上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作用是总领全文,阐述檄文的立论观点,多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为下面的声讨或晓谕打下理论基础。

如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 常之功。"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论述本方正义性,揭露对方的罪恶,同时分析双方面临的形势,以摆事实为主,夹叙夹议。

如隗嚣《移檄告郡国檄》的第二部分列举了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恶,对其暴政进行深入揭露批判,条理清析,有理有据。

檄文的第三部分通常以劝谕为主,显示本方的仁爱,劝说对方"识时务",建议对方屈服。

同时也会在檄文的这个部分加以威逼利诱,用"若能投诚进款,展效立功,富贵荣华,义同俯拾,如有不达机运,敢拒王师,刑兹罔赦" 等条件去瓦解敌人的斗志,争取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檄文是什么意思(古人打仗之前为什么要先发布檄文)-第3张图片

二、檄文的内容特征

《文心雕龙》上说:"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说明檄文的内容主要是褒扬己方的真善美,指责敌方的假恶丑。古人出兵征伐讲求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师出有名。

为了实现这一点,檄文将贬敌与扬己紧密结合起来,以正义之师的姿态,历数敌方罪恶,张扬本方军威,鼓舞士气,给敌人以心理威慑。

隗嚣在《移檄告郡国》中对王莽的罪恶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指出王莽犯下"慢侮天地,悖道逆理。杀皇帝,篡皇位"等滔天大罪。

这篇檄文对王莽的几项大罪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极大的打击了王莽手下军队的士气。

通常檄文上敌方的罪状,有一部分是事实,也有一部分是强加给敌人的罪名。所以檄文在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又要虚实相结合,可以用夸张和推测的手法,去给敌人罗织罪名。

但是这种罗织既不能太老实,又要冠冕堂皇,无懈可击。正如司马光所说:"晋欲伐秦,故先数秦之罪,后世檄书盖自此始。然此书大抵多是诬秦,后世(檄文)虚言相诬,盖自此始。"

檄文是什么意思(古人打仗之前为什么要先发布檄文)-第4张图片

陈琳在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中,历数曹操罪状,指控曹操"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就明显有夸大的成分。

但是这篇檄文传到曹操手上,曹操吓得连头疯病都不疼了。因为这篇檄文将令天下人发指的罪行加在曹操头上,很容易激发天下人的公愤,为袁绍讨伐曹操铺平道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陈琳这篇檄文写得理直气壮,虽然有点"诬过其虐",但达到了很好的打击曹操的效果。

曹操盗墓掘金之事,野史记载不绝,说明曹操极有可能干过这样的事情,但至于有没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就很不好说了。

陈琳的这篇檄文巧妙的将真实与夸张相结合,既不是无中生有、完全捏造;

又夸大了事实,引起了天下人对曹操的公愤,很好的达到揭露对方丑行、又不授人口实的效果,显示了陈琳"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字功力,让袁绍抢占了舆论先机,体现了檄文内容可以"虚实并存"的特点。

三、檄文的艺术特征

檄文是什么意思(古人打仗之前为什么要先发布檄文)-第5张图片

1、风格雄壮,情感浓郁强烈,富有感染力

檄文的风格多为雄壮刚健、气势逼人,强调先声夺人、义正辞严,既要言辞慷慨,使闻者心情激荡,又要动之以情,充满煽动性,对方产生羞愧之心。

只有达到激民愤、动民情的效果, 才算一篇雄壮飞扬的好檄文。

2、运用对比、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

檄文也是一种文学作品,它可以对事实有意识的加以夸张,用更激烈的修辞方式进行表达已方的情感。

普通公文以简洁、准确为主要特点,修辞手法使用得不多,但檄文有很强的文学性,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

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充分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将赞颂袁绍的恩德与历数曹操把持朝政的种种罪恶相对比,就是典型的对比、夸张手法并用。

檄文是什么意思(古人打仗之前为什么要先发布檄文)-第6张图片

檄文也很喜欢用典故和史料去表达已方观点。这种用典是受文体特点和写作动机的支配,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而进行的表现手法。

王伟《传檄荆州》中将重瞳的项羽和一只眼的萧绎进行对比,既嘲笑了萧绎的生理缺陷,又用项羽兵败乌江的故事来暗指萧绎的失败不可避免,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篇檄文虽寥寥数字,但收效极大。

3、用夸张的手法揭露敌方的无德

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檄文往往将本方塑造为正义与仁德的化身,而将被声讨的敌方刻画成残暴十恶的形象。

这种对敌方的残暴和罪恶进行夸张刻画的手法,简单实用,为舆论攻击树立了标靶,能激起天下百姓的义愤,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无论是檄文声讨里的王莽还是曹操,都是被刻画成残暴不仁的代表,通过对其人性、家世、 品行节操甚至个人隐私进行无情地揭露,达到了打击敌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