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老虎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中打老虎现在是什么含义)
八月份以来,中纪委陆续通报了多只“大老虎”,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如今我们都知道,打击大的贪官污吏叫“打老虎”,处理小的贪官污吏叫“拍苍蝇”,这就让我很好奇,为什么要用“老虎“来称呼贪官污呢,而不是狮子啊,大象啊?
有“万兽之王“这样霸气称呼的老虎,威风凌凌,勇猛彪悍,古人历来很崇拜,常用来象征英勇善战的将军。《幼学琼林・鸟兽》里记载:”龙为鳞虫之长,虎为万兽之王“,人们将老虎与龙并列,可见地位之高。
我国的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期就是中原部落伏羲氏的图腾,老虎一直是原始社会最高的图腾。
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白虎的形象相似,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强大、威严的象征。
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圣之物,而且传说白虎也是仙人的坐骑。在四象方位中,象征四象中的少阴,四季中的秋季,同时也是天之西陆。
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
由虎象征着军人的勇敢与坚强,古人自然将虎的形象用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虎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朝廷就用铜制的虎符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
在十二生肖中,虎排在第三,称为寅虎。在荆楚文化里,人们喜欢称呼老虎的幼崽为“小於菟(wū tú)“。无论是在历代画家笔下,还是年画里虎的形象,抑或是各种虎的工艺品,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类好像天生对猫科动物有一种本能的好感,那圆滚滚的脸能治愈一切。但同时又是矛盾的综合体,一面对虎崇拜和喜爱,一面又对其畏惧,冠以污名。
春秋时期的孔子,他老人家一句“苛政猛于虎“,直接将暴政与老虎联系起来。
暴政跟老虎有什么关系呢?只因老妇人为躲避国君的暴政而隐居深山,祸不单行的是,她的丈夫、子女都让老虎给吃了,老虎变成了凶猛残暴的代名词。
孔子拿老虎与苛政做了个类比,是为了警醒统治者,看啊,苛政可比那吃人的老虎还猛,老百姓还怎么活啊!
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叫宗均的大臣,曾担任过九江太守。当时,九江一带多有虎患。宗均上任前,当地官府经常招募猎户,设置栅栏来捕捉,然收效甚微。待其甫上任,就发布公文传令各县:
“长江、淮河一带有猛兽,正如北方有鸡、猪,本是平常之事。如今猛虎为害民间,原因在于官吏残暴,而使人辛苦捕猎,也不符合体恤怜悯百姓的原则。如今务必要惩治贪官污吏,考虑提拔忠诚善良之士,可一举撤去栅栏陷阱,并减免赋税。“
宗均认为,如今猛虎为害地方,原因在于官吏残暴。故而认为,与其打虎,不如打击贪官污吏,改善民生,提拔智虑忠诚之士。他是第一个直接将“老虎“与”贪官污吏“联系起来的人,认为两者是因果关系。
明朝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问世,老虎凶恶面貌又添几分。作者直接称呼老虎为“大虫“,老虎已然不受待见。加上那”吊睛白额大虫“咬死了几个人,吃了李逵的老母亲,恶虎形象便深入人心。
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任吏部左侍郎。有个姓张的秘书经常使坏,背着上司向地方勒索了不少钱财。地方官员,敢怒不敢言,在背后称其为“张老虎“,张廷玉深恶其人,决定整顿衙门作风,便将其扫地出门,永不录用。
乾隆时期,陈淮任江西巡抚,和南昌县令徐午沆瀣一气,上下其手,卖官鬻爵。
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就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两位父母官:“江西地方苦,遇见陈老虎,大县要三千,小县一千五,过付是何人,首县名徐午。”
里面的“陈老虎”,就是指陈淮。 后来,御史初彭龄根据此民谣风闻奏事,弹劾陈淮和徐午,最终两人被革职查办。如此,可见在清朝时,人们便已经将贪官污吏称呼为“老虎”了。
于是虎的地位,每况愈下。在形容女人凶悍时,有“母老虎”的称呼;说一个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时,称其为“纸老虎”。
它形容行业接连涨价持续暴利时,有“油老虎”、“电老虎”的称呼;我们还有“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样的俗语。
可是将惩治贪官污吏称之为“打老虎”就未免太不合适了,难道就因为老虎强悍、力量大,不好对付吗?还是因为老虎伤人性命?
可是人类如果不主动招惹它们,也不会咬人啊!这样说来,老虎摊上这样的污名是不是太冤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