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叫濠江的原因(濠江中学在澳门是否属于名校呢)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01日13时41分27秒 360 0

澳门作为中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汇点,许多历史文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澳门的地名也不例外,澳门特殊的历史文化使地名涂上了中西融合的色彩。

(一)澳门名称的由来

澳门一名最早见于庞尚鹏1564年的奏稿《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中:“广州南有香山县,地当濒海,由雍麦至濠镜澳,计一日之程,有山对峙如台,曰南北台,即澳门也。”

“澳”字的本意,是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但在古代的解释,又指与外人通商的地方。因为澳门旧属香山县(即今中山市),所以有过“香山澳”的称谓。此名产生于明代。总之“澳门”一名是因地形而得名,即该地位于海湾,南北有山对峙如门故名。

澳门又称濠镜,因此地盛产鲜蚝(也叫海蛎或牡蛎),因而这里有江称“蚝江”,又因这蚝字不雅,被文人雅士们改为“濠江”。据清代印光任、张汝霖所著《澳门纪略》:“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园如镜,故曰濠镜。”

澳门一名,葡萄牙人称为Macau,即马交。早年葡萄牙人初到澳门是在位于澳门半岛东南的妈阁庙前登陆的,因见山岩间有一庙宇,遂上供敬香,问及当地人,方知那是妈阁庙。广东口音“阁”“交”相近,所以译成葡语叫Macau,即马交,后各国历史称中国澳门为“马交”。

澳门旧称澳门街。过去将省港澳三地称为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葡萄牙人初来澳门时,即大兴土木,筑室居住,但所辖地区很小,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即今澳门之营地街一带,故澳门当时被人称为澳门街,并一直流传至今。

澳门叫濠江的原因(濠江中学在澳门是否属于名校呢)-第1张图片

(二)澳门地名的故土情结

澳门半岛中部有个地名叫望厦,早年称望夏村,附近还有望厦山。望厦,即盼望厦门之意。据望厦村何氏宗祠门联,此村有许多人来自福建厦门。望厦村历史悠久,其开村年代可考证到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旧居有赵、何、沈、黄、许诸姓500余户,村内里巷20余条,属香山县管辖。1743年,香山县丞衙门移至该村。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在该村普济禅院后花园签订。

另外在新口岸有北京街、上海街、广州街等。在火船头街东侧有蓬莱新巷、蓬莱新街。还有许多都是以中国文化背景命名的地名。如西望洋山东部的民国大马路、大路台南部的哪吒庙斜巷、下环妈阁山西侧的鲍公马路、西望洋山西侧的万里长城、与东望洋新街相交的腊八街等。

(三)澳门地名的自然景观变迁

在氹仔东端有一山名叫鸡颈山,又名鸡头山,以山势绵延倾斜,状似鸡头,而尖端狭长,形如鸡颈,因而得名。早在200年前,此地已成为“濠江十景”之一,名为鸡颈风帆,景色绮丽,气势雄浑。阿婆秧位于澳门半岛黑沙环西部,为一危险的海湾角,不适游泳。“阿婆秧”原是九澳村与黑沙之间的一个小丘,原称“阿婆岭”,因山形似老婆婆而得名,后来由葡文音译成“阿婆秧”。该名泛指附近海湾。

今田畔街、青草街及凉水街附近一带,楼房林立,人口稠密,可谓一个居民点。可在先前这一区在三巴门外,多属菜田,陇亩阡陌,为自然村落,其中有凉水村,因井水清凉而得名。

清同治年间以后,澳门市区发展,这一带辟街建路,旧貌陆续改观。在莲溪庙后至石墙街一带多属菜田,只有一条泥路供行人来往,俗称田边路,后改为田畔街。沙梨头土地庙原一条小石道通往新桥,那就是今日之石街。

水坑尾街位于天神巷一带。这里高厦林立,但在先前这条街道处于松山与柿山之间的谷地,每当雨天,两边山坡汇集的雨水,顺势而下,流入谷底,宛如水坑,坑水流向南湾,至地尽处,故名“水坑尾”。白眼塘街今为一繁华街道。但早先这里是海湾,而非陆地,曾流水滔滔,浪拍岸砂,激起白沫,故名白眼塘,至清同治年间才填成陆地,建屋辟街,逐渐形成今貌。

在中区有这样一些街名,如炉石塘街、柴船尾街、新埗头街、船澳口、快艇头街、大码头街等,这些街名看起来有些名不符实,因这里离海尚远,怎么会有码头、木桥、埗头、快艇呢?原来这些街都是填海建成的。以往这一带属“北湾”海浸之区,堤岸如半环形,由妈阁起,沿司打口、炉石塘而至沙栏仔。这些街名正如填海前所示的那样,记录着当时的情况。

澳门叫濠江的原因(濠江中学在澳门是否属于名校呢)-第2张图片

(四)澳门地名的社会生活场景

在西湾儿童游乐场附近,有一系列以“灰炉”命名的街道,如烧灰炉街、烧灰炉口(罗飞勒前地)、灰炉石级、灰炉斜巷等,这些名字与烧灰炉有关。烧灰炉村原是澳门古老的村落之一,以渔民聚居,捕鱼晒网,形成了一个小渔村。

澳门沿海盛产鲜蚝,该村村民除捕鱼、采蚝外,还收集蚬蚝贝壳,放入炉中,烧成白灰,用作建筑材料。村名“烧灰炉”因而得名。

澳门还有“竹仔室”一名,不仅如此,与竹有关的街道还有竹室正街、竹仔室斜巷、竹室围、竹仔室横街。其中竹仔室斜巷今名圣珊泽马路,竹仔室横街原名铸炮斜路,今名高可宁绅士街。这一区背山面海,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洋楼别墅,高低错落。所谓竹仔室,原为一村名。该村在峰景酒店附近,300年前有百余户人家,在此搭屋居住,聚成村落,由于村屋多用茅竹搭成,十室九竹,故名竹仔室村。“竹室”系列街名,就是竹室村的历史遗迹。

在澳门荷兰园望德教堂附近,有疯堂新街、疯堂斜巷、疯堂中斜巷、疯堂里、疯堂围等街道。街名的“疯”字,就是指麻风病,这不仅难听,而且吓人。然而,这个名称却自有由来。据《澳门纪略》澳门“东南城外有发疯寺,内有疯蕃……”发疯寺所在地就在今天望德堂附近。原来早在1569年,该处已建有辣撒禄麻风病院,收容麻风病人,在病院附近设有小教堂,名为望德堂,因靠近疯院,也被称为“疯堂”。1895年之后,有关当局在该区开辟住宅区,重新划分街道;并为居民卫生起见,将麻风病人迁往路环九澳附近之芒洲。自此,该区再无麻风病人存在,只留下“疯堂”之名,继续沿用至今。

板樟堂街是澳门的一条古老街道,于1869年由市政局正式命名。据说,靠近营地街市的圣母玫瑰堂于400年前兴建初时,甚为简陋,外以木板为障,故俗呼为板障堂,并沿袭至今,只是将“障”字改为“樟”字。其间教堂经多次重建,始成今貌。如今,以“板樟堂”命名的街道,除板樟堂街外,还有板樟堂巷、板樟堂前地。

澳门叫濠江的原因(濠江中学在澳门是否属于名校呢)-第3张图片

(五)澳门地名的宗教特色

澳门有一个风顺堂街,因有天主教堂风顺堂而得名。这座教堂建于明朝隆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除了此街之外,还有风顺堂上街。风顺堂原名老楞佐堂,内奉圣老楞佐神像,是庇佑平安、赐予风信的海神。据《澳门纪略》记为风信庙,习称为风顺堂。这一带原多葡萄牙人居住。圣地亚哥炮台位于澳门半岛南端,炮台建于1622年。在它附近设有小教堂,名为圣地亚哥,供炮台内的士兵膜拜。堂内有精致的圣地亚哥雕像,以及圣花地玛、葡皇后伊莎贝的瓷砖像。此炮台司令一直由葡萄牙国王任命,澳督无权过问。

澳门的白头马路因路旁有白头坟场而得名。这座坟场是印度教徒公墓,建于1829年。墓主都属于印度袄教徒,死后不用土葬、火葬殡殓仪式,而是沿用“天葬”。祆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一带的宗教,被称波斯教,崇拜圣火,又称拜火教,主张善恶二元论。祆教是在18世纪70年代由葡萄牙人从印度传入澳门的。所谓的“白头”是因祆教的祭司以白布围头之故,所以又称为“白头教”。该教在香港创立港澳白头慈善基金会,后设白头教中心。

妈阁庙是澳门庙宇中最古老的一座,已超过500年历史。澳门的外文称呼马交(Macau)一名就是“妈阁”的音转。妈阁庙原称妈祖庙,妈祖闽语即母亲之意,传说充满神话色彩。这位女神姓林名默,宋朝福建莆田人,自幼聪颖,得老道秘传法术,具有神通,经常在海上搭救遇难船只,其后“升天”而去。人们感其美德,尊为海神、天后,渔民多信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日,善男信女纷纷到妈阁庙拜祀。

澳门有哪吒庙斜巷、哪吒庙街、哪吒庙里,这均因附近有一哪吒古庙而得名。该庙今只剩一亭子,已无殿宇,建于1898年。该庙供奉的哪吒,是一个神话人物,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像个小孩,神通广大。在《封神演义》中,叙述他打死龙王太子敖内,不想祸及父母,挺身认罚,剖腹而死,后又借莲花为躯,得以复活。在佛教经籍中,他被称为护法神。该庙的命名,据传在建庙前,哪吒常与柿山孩童嬉戏,并予保护。一天,有居民目睹该孩童踏风火轮告别群孩而去,遂认为哪吒显灵,于是建庙祭祀。

另外,澳门还有许多寺庙,如有供奉康真君的康公庙,有供奉观音的观音庙,有供奉女娲的女娲神庙,有供奉关羽的关帝庙,有供奉药王的药山禅院,有信奉道教的竹林寺,有供奉谭公的谭公庙,有供奉天后的路环天后王庙,有供奉洪圣、关圣及谭公的三圣庙,有供奉天后三姐的三婆庙等。

与外国及西方宗教有关的地名有以创建的教会奥斯定命名的奥斯定教堂,有美的路主教街,有以罗若翰神父命名的罗若翰神父街和罗神父街,有燕主教街;另外还有位于西望洋山一带的主教山等;另外,还有伊斯兰教坟场,又称回教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