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属于哪个市(河南三门峡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三门峡,河南省地级市,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西接关中,北邻三晋,东守中原,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都发源于此。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三门峡的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春秋秦晋
春秋时期,三门峡处秦国与晋国边缘,地名焦。
战国秦魏韩
战国时期,三门峡地处秦、魏、韩三国边界,因其位于函谷关附近,是战乱频繁之地。
秦代三川郡陕县
战国后期,秦国对东方诸国展开统一兼并战争,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各地。秦代时,三门峡属三川郡,地名陕县。
西汉司隶部弘农郡
西汉时期,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增设州牧(刺史部),其原为监察机构,后逐渐演变为郡县以上的军政机构。西汉时,三门峡属司隶部弘农郡,地名陕县。
东汉司隶校尉部弘农郡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但州牧(刺史部)已成为常设机关,地方势力逐渐膨胀。三门峡属司隶校尉部,弘农郡。
曹魏司州弘农郡
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国家陷入长期战乱与分裂,至三国时期,局势相对稳定。曹魏时期,三门峡属司州弘农郡。
西晋司州弘农郡
三国后期,长期维持同盟关系的吴蜀两国相继衰落,三足鼎立的均势逐渐被打破,而曹魏在高平陵兵变之后,朝政被司马氏控制。西晋取代曹魏后,再次完成南北统一。西晋时,三门峡属司州弘农郡。
北魏司州弘农郡
在完成统一之后,西晋朝政迅速走向腐败,国家很快就再次陷入分裂与战乱。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区划也相对混乱。北魏时,三门峡仍属司州弘农郡。
隋代河南郡
南北朝后期,南朝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衰落,丧失了再次完成统一的历史机遇。北朝在长期分裂与对抗中,西魏(北周)集团逐渐崛起,掌握了统一的主动权。
隋朝取代北周后,渡江灭陈,再次完成统一。隋代时,三门峡属河南郡,是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之间的重要通道。
唐代都畿道陕州
唐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上继承了隋代的郡县制,并在郡县以上增设道级行政区,三门峡属都畿道,陕州。
北宋永兴军路陕州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了地方军事与财政权力,地方行政上实行路、州、县制度。三门峡属永兴军路,陕州。
金代南京路陕州
金代时期,黄河流域的地方行政基本继承了宋代的制度,三门峡属南京路陕州。
元代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府
元朝建立后,地方行政上在继承两宋制度的同时,开始设置行中书省,开创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时,三门峡属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府陕州。
明代河南省河南府陕州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对元代的行省边界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一方面将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三门峡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
清代河南陕州
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制度都继承了明朝的体制,包括地方行政制度。清代初期,对明代的行省边界再度调整,基本上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三门峡属河南行省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