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24日13时43分27秒 340 0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1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2张图片

一颗母亲的心

有一位女性,她的命运是这样的:山区出生,小学三年级辍学,15岁出门打工,20岁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婚后生活在农村。后来进了城,骑三轮车卖过水果,做过月薪1500元的清洁工。人生最窘迫的日子,全家上下掏不出一块钱。

还有一位女性,她有这样的奋斗史:从保姆、月嫂做起,月薪很快达到12800元,成为省人大代表,在省委书记面前发言。又很快创业,三四年后成了老板,现在手下有500位家政工,都是她同乡的农村女性。

是的,这是同一个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许艳平,她是山西吕梁临县人,是一位创业者,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她,你或许会被她的生命力所震撼。她有一双大眼睛,语速很快,说起来话有些口音,但声音很明快,有感染力。

许艳平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当时他们一家在城里生活,靠丈夫做建筑工生活。那年春节,丈夫没领到工资,全家去超市买吃的,把钱全花光了,却忘了买盐。到做饭的时候,没辙了,只能用酱油,给孩子做了一顿“黑色”的年夜饭。

那个晚上之后,她不得不想,咋办呢?家里没钱,还有债,两个孩子还要读书。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3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念书的孩子》剧照

人进入绝境,有时反而意味着机会。

2016年,吕梁有个政策,为乡村女性免费提供护工培训。许艳平报名去参加了,培训一个月,结了业,她就开始干月嫂。因为活干得爽利,又擅长和人打交道,会沟通,她从吕梁到了太原、北京、广州,靠自己的工资养活了全家人。

与其说她是幸运,倒不如说,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她的性格有点像曾上过《半边天》的陕西农村女性刘小样,向往着外面更大的世界。许艳平15岁那年,就跑到长沙,跟着表哥表嫂生活,什么都学,什么都能干好,受了什么委屈,都觉得没事,反正是涨了知识。

她也不只是吃苦耐劳,还有一份魄力和野心——18岁从长沙回山西老家,她一共有2000多块钱,是攒了一年的工钱,却愿意花上800块买一张飞机票。家人劝她坐火车,她不理,为了体验坐飞机是什么感觉,她愿意付这个钱。

月嫂做得好,她成了吕梁山护工的代表,又被选拔为山西省人大代表。那份野心又冒头了:既然成了人大代表,只做月嫂好像没意义。“我为什么不回家开个公司?带着我这样的农村女性走出去,博一下,改变我们的命运。”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5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许艳平

没怎么犹豫,她从广州回到吕梁,贷了款,租了办公室,就开始创业。

她只读到三年级,做老板、开公司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学了演讲课,又学了会计课,什么都学。然后去护工培训学校现身说法,讲自己走出大山的故事,说女性一定要有想法,要供孩子读书,改变他们的人生。大家听了,就愿意跟着她干。

没有生意,她就四处打听,哪里的物业到期了,带上公司的小册子,坐下就跟人家讲,“老乡,我需要你的照顾,带动我们临县人脱贫,过上好日子”。这种话一说出来,对方往往愿意帮忙。

创业几年,到今天,她的公司已经有了固定员工200人,流动员工300人,以及登记在册的家政人员1200多人。在吕梁,不管你是想找保洁、厨师,还是园林,住家保姆,月嫂、育儿嫂……她什么都可以提供。

在今天,许多人把县城看做一块冰封之地。但实际上,像许艳平这样毫无背景也毫无资源的人,依然可以选择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一个了不起的高度。

看见小镇创业家

跟许艳平的故事相似,在黄河边的这座小县城,总有某些瞬间,年轻人们会被某些原因打动,决定回乡创业。

今年31岁的郭凯嘉,是临县有名的“香菇迷”。他身材瘦削,戴眼镜,性格不算熟络,聊起天来,你问一句,他才答一句——只有说起香菇,他的话才开始密起来。

郭凯嘉与香菇结缘,其实有点苦涩。高考那年,他家里因为承包工程,欠下了400多万的债。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全家头顶。郭凯嘉从小就喜欢农业,决定试试种香菇,或许是条出路。

在当时的临县,香菇是个新鲜玩意儿,还没人种过。与常见的玉米、小米不同,种香菇有技术含量,要读技术书,要有专业的师傅,还要有场地、搭大棚。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7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种植蘑菇的大棚

为了学这些,20岁出头的郭凯嘉离开家,四处漂泊。他去过河南南阳的西峡县、三门峡的卢氏县、河北承德的平泉县,这些地方出菇的方式都不同,每个地方都待上半年。他还去过山西农业大学,在学校旁边租了个小屋子,在教室蹭课,在图书馆读书,甚至还进到实验室做实验。

学了一身本领,他回了家,又借了一笔钱,在舅舅家的地里搭起了香菇大棚。

那是一段很苦的日子——冬天,香菇大棚要维持温度,靠的是一个个的火炉,炉火不能熄,要持续加炭。只有积温达到了,香菇持续生长,来年才会出菇。

当时没有帮手,每天他都是独自守在临时建好的砖房里,每三个小时巡视一次大棚,没睡过一个整觉。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七,是他的生日,也是守着香菇过的。坐在窗前,他写了一首诗:

“蜡笔生辉照窗台,月儿余光撒门前。

二影随行进温棚,十分火急化为烬。

七度棚温劳心田,我漏火炉呛喉咙。

的卢在世陪伴我,生活犹如五指山,日子总该坚持过。”

“生活犹如五指山”,但几年坚持下来,生活还是给了他回报。建香菇大棚借的钱,全部还清了。当年家里的400万债务,也已经解决了大部分。

几乎和郭凯嘉同一时间,临县的任宇超,也从北京回了家,开始创业卖鸡蛋。

任宇超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但对本专业兴趣不大,爱的是健身。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大兴区做了一年半的健身教练。年轻人初来乍到,北京消费水平高,他感受到了压力。

正在迷茫的时候,他注意到了鸡蛋——身为健身教练,他一直很注意饮食,他发现,北京的鸡蛋也好,蔬菜也好,只要进超市,都会有品牌,绿色食品很受欢迎。但老家临县还没到这个阶段,他家里一直做养殖、饲料,多少懂一些,他考虑了一段时间,决定回家创业,做更好的鸡蛋。

几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原来县里所有鸡蛋都是一个价,客商上门,囫囵全收走。任宇超分了初生蛋、中蛋、老蛋。初生蛋口味好,可以卖得贵一些。

临县是种枣大县,有几十万亩的枣树林,他又有了巧思——让鸡生活在枣树林里,吃玉米蛋白粉、苜蓿草、红枣,鸡蛋因此口感好,富硒。

几年下来,终于把品牌做成了,就叫“枣树林”。现在他有10万只鸡,每天生产3000斤鸡蛋,已经卖到了陕西和内蒙。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9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自然放养的鸡

第三位回乡的临县青年大春,选择的道路要更灵巧一些。“农民大春”是他的网名,在短视频平台上搜这个名字,就能看到他的作品。

大春是个恋家的人,高中毕业后,他在临汾的建筑工地做了三年半的技术员,一个月六千块工资。看到有同学通过拍视频养活自己,他也动了心——别人可以拍,他也可以,拍家里、村里的事情,这样一来,刚好能回家了。

最早,他负责拍摄,他哥出镜,慢慢变成一家人出镜,最后变成全村人出镜,他们种地、做饭、养猪养羊、做豆腐……拍了三年多,靠着记录吕梁山中的生活,他积累了50万粉丝。

2019年秋天,他卖出了第一单商品——自家的枣。临县产枣,但这几年行情不好,他拍了自家枣林的视频,5斤25元包邮,意外地销路很好,那个秋天,他把家里三四千斤枣全卖了。

算是找到出路了。第二年,他卖完了全村的小米和核桃。第三年,还卖完了全村的蜂蜜、土豆、五谷杂粮,甚至是村里家家户户晒的南瓜丝,以前是不爱吃、吃不完的东西,现在也都被他卖到了城里。他的收入,比在工地做技术员时多多了。

因为这些贡献,1992年出生的大春,在去年的村两委选举中,成了最年轻的村干部。

必须留住的,是人的热情

讲述成功往往是容易的,但故事的背面,个中滋味,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2019年,大春从城市回到农村,全村只剩下几十人,基本都是老人。村里就属他最年轻,第二年轻的,是他生于1983年的哥哥,第三年轻的,已经50多岁了。

他成天拿着手机拍来拍去,村里人揶揄他:你每天拿个啥拍呢?那能挣得来钱?年轻人不出去,在家里干嘛呢?还有些人不会这么说,但他一看别人的眼神,就知道人家也这么想。

他总结其中的艰难:起步难,要能在村里呆得住,要下很大的勇气,要有耐心,要能等。

大春遇到的困难,或许是青年返乡创业遇到的典型困境。

吕鹏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今年1月,他到临县挂职,担任副县长。在这里,他见到了许多创业的年轻人,并观察到了一些现实——青年返乡创业,最常见的一些困难是没有资金和人才支持,“合伙人可能都找不到,雇佣工人也比较困难”,另外,县城的营商环境或许会存在一些缺陷,生活娱乐也会比较单调。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11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我的解放日记》剧照

但他认为,一个很多人都没有看到的困难,是年轻人的情感。这些年轻人遇到了困难,会容易丧失激情,“回来的时候满腔热血,也看到了别人成功,但自己干了一阵子,会遇到困难、挫败,甚至是伤害。没人诉苦,没人帮忙,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去沟通,觉得自己成了异类。他们会容易慢慢消磨,甚至有可能变得愤青和极端。”

举例来说,郭凯嘉喜欢香菇,痴迷香菇,如何种出美味的香菇他早已知道。而最难的事情,都在香菇之外。比如在乡村,怎么找到一块合适的、不会被打扰的土地建大棚,怎么能装上一个变压器,如果自己符合补助政策,又要怎么才能拿到这些补助。又或是,自己想注销一个公司,但三个月都没能成功。孩子出生了,想上个户口,却前前后后跑了一年……

而对钟情鸡蛋的任宇超来说,他面对的是一个还未发育完全的市场。在大城市,人们已经青睐高价的可生食鸡蛋了,但在县城,大家生产和消费鸡蛋的方式,更“原始”。

鸡蛋养殖户们,用饲料商的饲料,产了蛋,再卖给饲料商,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中间环节。他们会使用抗生素,产出的鸡蛋并不健康。而任宇超的鸡蛋是纯天然的,分了不同的档次,因为成本高,售价也会贵一些,最早那两年,临县的消费者接受不了。他只好跑到陕西、内蒙,联络经销商,才绝处逢生。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13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大型的现代养鸡棚内,鸡蛋养殖户们会使用一些加了抗生素的饲料喂鸡

吕鹏到临县的时候,还是冬天,黄河还在冰封,但又没完全封死,冰底还有水在流。他当时的感受是,县域经济就和眼前的黄河水相似,表面是一层冰,但其实下面还有水在流,有空间,有人在活动,还想做出点什么。

他的观点是,“人才是打破县域经济冰层的利锤”。县域经济要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比起产出爆款商品,或者卖出多少货,更长久之策,其实是培育好年轻人,让他们自然生长。

因此,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在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在临县办了一个青柠商学院。“青柠”二字的意思,是青年临县。柠檬的柠,刚好代表的是一群还很青涩、但有梦的年轻人,让他们抱团取暖,不再觉得孤独和挫败。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15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一群有梦想的返乡青年们抱团取暖,不再觉得孤独和挫败

吕鹏从各个渠道选出了20名学员。他心中理想的人选,是那些刚毕业返乡,得不到什么帮助,但想做事的年轻人。他们或许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但知识结构已经更新,只是需要帮助和扶持。我们所看到的郭凯嘉、任宇超,都是这样被选拔出来的。

但有一个特例,许艳平——她不是大学生,只有小学学历,本来没有进入选拔名单。但她一贯好学,听说县里有了个商学院,她找到吕鹏,请求旁听,因为勤奋上进,最终被吸纳为正式学员。

送上马 扶一程

恰逢其时,今年秋天,“丰收好物计划”进入了临县。

“丰收好物计划”是腾讯公司助力农产品品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专项助农计划。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腾讯广告自2021年联合发起该计划。

今年,“丰收好物计划”联合中国社会帮扶网及各地方政府合作基于微信生态,借助公众号、视频号、微信小程序商店、企业微信等全链路连接县域特色农产品,尝试提供一套以腾讯全域经营模式为内核、针对县域农产品品牌打造的创新方案。

所谓的“全域经营”,其实是“公域+私域”,让农产品品牌从公域触达到私域经营,拥有一个完整的流转链路。

这方面,腾讯占有优势,其建立的数字生态系统——从公众号、视频号,到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整个链条走下来,可以帮助一个创业者从建立品牌、吸引粉丝到最后产品销售,顺滑地完成整个创业之旅。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17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9月20日,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在“闯吧,小镇创业家!”丰收好物计划临县启动仪式上发言

“丰收好物计划”通过公域流量扶持,为农产品品牌带来私域用户,再通过全域经营模式让品牌直接链接目标消费人群。就像滚雪球般,持续沉淀的私域资产,让品牌可以对接不断放大的有效需求,推动产能的提升,进而为农民持续增收。

对创业者们来说,一个理想的结果是,不仅高质量的农产品会被看到,销路被打开,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他们的事业会是“私域粉丝可持续运营、内容可持续生产、团队可持续成长”,这是一条未来可期的道路。

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可以先假设一个情景,一位年轻人想要在微信生态里创业,他(她)可以怎么做?

一般人会选择从内容做起。比如在微信公众号或者视频号上发内容,吸引人来看,积累粉丝。下一步,就可以把这些人加到自己的企业微信上,成为私域流量。然后就可以准备卖货了,可以在视频号上开网店,这是免费的,已经有现成的通路。

看起简单,但在整个环节里,他(她)也有可能遇到问题:比如有了粉丝,怎么跟农产品产生联系,把货卖出去?其次,农产品有没有资质,质量如何,怎么让消费者信任?如果有人下单了,物流和供应链能不能跟得上?万一火了,供不上货又该怎么办?

这些看似细碎的问题,其实都是年轻人创业路上典型的坎儿。

陈晶晶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共富乡村项目组的负责人,“为村”,关注的就是乡村。她了解回乡的年轻人的痛点,“去拆解一下,你就会发现,一个在县城的人,有这样的心,想干这事儿,但细想就会发现每个环节都好像有难度。”

而“丰收好物计划”,为这些痛点都准备了解决方案。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19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丰收好物计划”临县合作签约仪式

首先是培训。9月18日,在临县的青柠商学院,来了一位研究微信视频号的专家夏恒,他讲了足足一天,告诉大家,怎么通过企业微信转化粉丝,怎么在视频号直播中留住更多的观众,甚至还会细节到“怎么装修视频号的直播间”。

这是丰收好物计划为临县准备的课程的一部分。依托腾讯广告的资源,针对县域的特征,这个计划已经开发出了体系化的数字营销培训课程,线上+线下,为县城青年授课,让他们掌握流量变现逻辑和微信生态,各种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这些,是“新农人”的“新农具”。

同样重要的还有实践。

9月20日,在丰收好物计划的启动仪式上,也有一位专业的主播,带着临县年轻的创业者们直播,教他们如何介绍自己的产品,如何表达,如何互动。他们经自己之手,卖出了自家产的枣仁派、土鸡蛋和小米。

陈晶晶说,在乡村,要帮助年轻人,很重要的是做给他们看,让他们看到一个成功的案例,他们才敢于试一试,会有样学样。

不仅如此,“丰收好物计划助农共创基地”,目前也已经在青柠商学院挂牌——这意味着,这种共创,是一个健康而长远的计划。

就像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介绍的,丰收好物计划,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提升农产品品牌数字化能力,探索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21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丰收好物助农共创基地”揭牌仪式

这条道路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陈晶晶提到了腾讯去年帮助过的一个案例,那就是江西上饶的“葛小叔”,这是一个零食品牌。

这个品牌的创始人杨月,本来是个上饶小镇上的户籍警,镇上经济不好,她当时一边工作,一边无偿帮农户带货。时间一长,她越发想全情投入,最终辞职,创业专门卖农产品,帮农民增收。

江西上饶产葛根,杨月就流转了两千多亩地,把葛根粉加入各种食物,做出了葛粉小馒头、葛粉花生糖、葛酥饼。最初卖得不算好,有时一个月在电商平台上都只能卖出几单,合伙人坚持不下去,也走了好几位。

去年的丰收节,腾讯找到她,为她设计了和QQ联名的零食大礼包,包装洋气,产品也健康,最终出了圈。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23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上图为产品旧包装,下图为产品新包装

陈晶晶一直记得一个细节——去年的直播现场,五分钟后,杨月就要出镜介绍自己的产品了。她当时在吃南昌拌粉,这也是葛小叔的产品,工作人员提醒她,请她做好直播的准备,她停下了手中的筷子,有了个点子:“等镜头来的时候我再吃,是不是更有直播的感觉?”

她说出这样的话,陈晶晶就知道,她已经找到了网络销售的感觉,不用再帮她太多了。去年的丰收节结束后,果然,杨月发展得更好了,后来还受邀参加了江西省的春晚。

杨月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扶上马,送一程”。把种子种下去,浇浇水,最终,他们需要有内生动力,自己开花。

更宽阔的世界

今年秋天,临县的这场直播,同样是被种下的一颗种子,年轻人们都开始思考自己的路。

郭凯嘉目前有35个出菇棚,原来都是客商来收货,从清明到霜降,一年收六次。郭凯嘉觉得,这种销售方式最大的遗憾,其实是消费者错过了一种非常珍贵的物质——香菇多糖。

这是香菇中的一种活性成分,但很难保存,低温下最多能维持一两天,而大家在超市买到的香菇,香菇多糖基本都已消失殆尽。

所以他想试试直播,预售香菇,两斤一份,足够三个之家吃两天。消费者下了单,他马上摘,摘完就用顺丰运过去,全程冷链,大家能吃到真正的香菇多糖。

管理着500位家政工的许艳平,想把公司开到大城市的梦,或许也可以在不久后实现了。

她想的是,先通过拍视频,把阿姨们专业的技术展示出来,比如月嫂怎么给孩子做抚触,怎么做被动操,怎么给孩子洗澡、剃头,孩子肠绞痛了怎么办……分享这些专业知识,一是能帮到那些请不起月嫂的家庭,二是可以让那些大城市的家庭,看见临县的十万家政工。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25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她去过大城市,了解在那种环境里,农村女性的世界会变得更宽阔。一些家政工到了北京之后,也往往会高兴地给她打电话:“哎呀,许老师,我今天去天安门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以前想过,但没想真的实现了。”

如果她能把临县的家政工更多地推介出去,以后会有更多人体验这样的快乐。

而对于卖鸡蛋的任宇超来说,经此一役,他增加的是一种对线上销售的确信。

其实这几年,他在线上做过不少尝试,电商平台上开过店,也在山西的一个农业网站上卖过鸡蛋,但效果并不好——一是开店花费高、销量少;二是鸡蛋的包装和物流不够成熟,常常在中途破损,需要赔偿消费者。一阵忙活下来,他几乎没挣着钱。

但这不意味着这条路是错的,他的富硒蛋、初生蛋和双黄蛋、土鸡蛋,值得更好的价格。只不过,他要学着做得更好,这是必经之路。

年轻人们的故事,也不止发生在黄边的小县城临县。这次的“丰收好物计划”,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疆域。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27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9月23日这天,是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天,“丰收好物计划”开启了助农专场直播,由中国社会帮扶网与各方联合发起,并以农民日报视频号为载体呈现。在直播间,从上午11点到晚上23点,12个小时不间断,第二天又再次返场,直播4小时。两场直播,推荐上百种农产品,吸引了超过160万人次观看。新疆的列巴、山西的黑豆乳酪、内蒙的羊杂,都被送到了远方的餐桌。

这天的直播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生动的年轻人的故事。在重庆酉阳,有一位勇敢的创业者石正伟,他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在学校里代理快递,大学四年级,成立的快递公司就已进驻了三个县城。到现在,他从快递点到快递公司,最终建成了电商创业园,帮酉阳乡村卖出了丰饶的物产。

在燕麦广受欢迎的当下,察右前旗的年轻人柳树兴也没有放过机会。他在察旗投资建厂,做裸燕麦深加工。裸燕麦不再是被廉价批量售卖的农作物,而是一整个产业链条的主角。

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29张图片走出贫穷 那些普通人创业的甘苦-第4张图片

这种眼界和思维,或许就是县城里最珍贵的事物。

而丰收好物计划,提供的正是县城孜孜以求的,击中的是真正的痛点。

今年是“丰收好物计划”深入县城的第一年,以后还有更多可能。它会帮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县城,找到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