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有哪些关于少数民族的信息)
送端午。
端午节是傣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逢盛世、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时候都会举行。
所谓“送龙”,就是给龙神送去祭品,意思是龙神会以恩情照顾,带来好日子,所以要感谢龙神。
春节前,佛菩萨出面组织。一些家庭送来了食物和一些衣服。各种物品送到佛寺后,佛寺组织能工巧匠编织、绑扎“龙宫”。佛祖佛祖诵经祭祀,把各家送来的礼物绑在“龙宫”上。
再次仪式结束后,把“龙宫”放在竹筏上,让它在祈祷和诵经声中飘走,就算是“送”给龙神了。
2.花节。
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我是汉族,但我今天才知道…)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它在农历二月的第二天举行。在节日期间,人们一起去郊区赏花,这被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下五颜六色的纸,贴在花枝上,叫做“赏红”。
3.三月三,土家族情人节,布依族的蚕社,瑶族的岗巴节,侗族的花炮节,畲族的“传统节日”等等!
4.泼水节,4月13日-4月16日(根据傣族日历)
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泼水节又称“浴佛节”,是傣族、阿昌、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语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其中习俗有泼水(抛分币、抛膀子)、浴佛、丢包、赛龙舟、高飞、花灯、边会、歌舞活动。
5.火把节。
这个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火把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彝族火把节一般持续三天三夜,分三个阶段:祭火、玩火、送火。
6.6月6日是苗族祭祖的日子,也是他们的民歌节日,壮族的六郎节,哈尼族的六月节,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7.品尝新的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吃年节”,是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尤其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在品尝了新的节日后,当地会燃放大炮和鞭炮来清扫村庄,表演傩戏,唱民歌和玩武术。村里的长辈用筛子盛鸡、肉、酒,在地里插上插有红辣椒、青蒜的竹竿,炫耀祖先。
节日期间,仡佬族还会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和鱼类。如今,安顺的西秀湾仔村、平坝的大沟场村等仡佬族村寨都有最隆重的年节。
8.唢呐节。
八月八日是镇远土家族的主要节日和民俗。
由于历史、生活习俗等各种原因。,这里的群众对吹唢呐情有独钟,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从老人到年轻人,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爱,都擅长。
饭后三人一组,两人一组,随手拈来,形成自己的曲调。他们的声音悠扬,悠扬,愉悦,愤怒,失意,愤懑,堪称上斋一绝。
9.遇见街头节日。
农历九月初十,通常持续五天左右,国庆前后改为三天。
“街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人们交换物资和青年男女社交、表达感情的机会。
玩青龙白象是节日期间最盛大最精彩的娱乐活动。民间艺人制作的白象和青龙。一般用竹木编织,彩纸装裱,栩栩如生,表现了阿昌族人民勤劳的智慧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10.幼苗节。
苗族新年是苗族人民有史以来最隆重的节日。
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谷子收贮后举行,即分别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的陈(龙)日或毛(兔)日或丑(牛)日。
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屋子,积极准备年货,比如打糯米,酿米酒,做豆腐,发豆芽,一般杀猪或者买猪肉,等等。
苗族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会在家里吃年夜饭,还会开大门放鞭炮到半夜,迎接龙进家门。
天一亮,家家户户都由长辈主持,在家祭祖。早饭后,青壮年男子去邻居家拜年,苗语叫“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
在新年的前两天,家里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要出去打水,不要上山砍柴割草;不要扫地;女人不做针线活;在某些地区,女人不做饭,但男人做饭。男人不出门捡粪之类的。
11.董年。
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
侗年是侗族人民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人民合家团圆、庆祝丰收的节日,也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
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部的李乐72村、寨蒿48村等侗族地区。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争沙”(即唱祭祖歌)。“争沙”的目的不仅仅是祭祀祖先,更是老人们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无论是孩子、大人还是年轻人新婚,老人都要教育下一代守规矩、明辨是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
2011年5月23日,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X-130。
12.雪节。
雪节又称“水节”,是北疆维吾尔族农民的传统节日。
雪节的起源与伊斯兰教有关。根据教义,白色象征着苍天之脸,维吾尔人对白色怀有崇敬之情。
每年第一次下雪的时候,人们都会举行雪节,祈求冬天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