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拉响警报“抗旱保粮” 极端天气已成灾
今夏以来,欧洲多国遭受持续高温干旱袭扰,在这场被称为“五百年一遇”的最严重干旱冲击下,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主要农业生产国受损严重,一方面,主要作物减产歉收,并已影响到多个下游产业;另一方面,粮食减产叠加乌克兰危机与高通胀,不断推高粮食价格,进一步加剧民生领域压力。为此,法国拉响“抗旱保粮”警报,整合多个刺激与帮扶计划,希望以多样性应对方案捍卫粮食安全。
法国西部昂斯尼拍摄的干涸的河床
在经历春季持续干燥和夏季极端高温后,法国8月份开始迎来第三波热浪袭击,影响几乎遍及所有省份,多个农业监测机构纷纷警告,这种极端性、长期性气候将对法国农业生产造成灾难性影响。
一是直接冲击粮食收成。法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在农产品领域,法国今年8月份玉米产量同比下降18%,全年产量同比预计下降25%,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水果与蔬菜产量减少10%至25%。法国蒙彼利埃国家农艺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弗朗索瓦·塔迪尼指出:“虽然各农业部门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干旱带来的整体冲击已不可避免。”尤其今夏以来,小麦、大麦、油菜等平均收成偏低,如小麦收成不足3340万吨。作为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法国的减产也将对国际小麦市场造成外溢影响。法国农业原材料市场专家塞巴斯蒂安·彭瑟莱指出:“对于春季播种的夏季作物,如玉米、向日葵等,干旱的影响将更为巨大,甚至是灾难性的。”
二是减产影响向下传导。受持续干旱及农作物减产影响,法国农业下游行业也遭受波及。如法国奶农正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持续高温干燥使草场迅速枯萎衰败,草产量同比下降21%,多数饲养农户不得不提前使用拟在冬季配给的饲料,冬季储备饲料库存已几乎提前耗尽;另一方面,谷物类作物歉收减产持续推高饲料及食品补充剂价格,加重畜牧业饲养成本。对此,全法牛奶生产商联合会正积极呼吁提高牛奶价格。同时,乳制品、养蜂业等行业也面临减产危机。
三是干旱压力短期难解。法国农业部农业和渔业管理局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全法处于良好状态的玉米耕地比例已下降至68%。短期扭转干旱对粮食领域的冲击几无可能。同时,法国等欧洲国家虽在必要时可从巴西、美国等寻求进口替代,但碍于欧洲相关领域法规,特别是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监管限制,将使域外粮食进口程序变得极为复杂,难解燃眉之急。而且,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更对土壤质量造成巨大破坏,极大影响其透水性,使土地无法短期吸收大量雨水,增大未来短期极端性降水后遭遇洪涝灾害的风险,加之法国境内气候差异性明显加剧,综合历史气象记录,法国北部地区正变得尤为干燥,而南部地区在秋冬季则降水较多,也将增大该地区面临破坏性风暴与洪水的风险。当地政府甚至开始在相关省份开启减灾宣传,如以醒目措辞提醒“在阁楼用餐可以挽救你的生命”。
与此同时,法国并不是唯一农业遭受干旱袭扰的欧洲国家,欧洲调查机构研究显示,欧洲的所有玉米产区目前都处于歉收状态,尤其是在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欧洲玉米主产国,预计2022年欧盟玉米产量将仅为5290万吨,为15年来的最低产量,将使乌克兰危机下推升的粮食价格持续保持高位,而乌克兰玉米的最终出口规模也将成为欧洲供需实现潜在平衡的关键。
面对极端灾害威胁与潜在粮食危机,法国政府正采取多种手段,希以灵活、高效的措施力保粮食安全与民生稳定。
具体而言,一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土壤灌溉效率。据统计,目前法国只有5%的农业耕地达到理论上的有效灌溉,需更为高效地储存地表水与径流水,最大限度利用有限水资源,并着重提高耕地灌溉效率。
二是以科技创新手段助力“抗旱保粮”。一方面,作为法国此前出台的“2030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法国农业部农业和渔业管理局将牵头推动建设农业援助系统,通过积极调动公私领域投资,加大创新节水研发与投放,包括加装水资源监测传感器、遥感无人机等,为科学调配水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面对极端天气的长期化趋势,法方将做长远打算,特别是推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手段,包括改良农作物品种与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耐旱性遗传、缩短特定农作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长周期等。
三是加大重点帮扶力保民生稳定。法国农业与生态转型部已宣布将追加2000万欧元资金,定向帮扶受灾农户应对挑战,并自10月中旬起提高“共同农业援助政策”预付款上限至15亿欧元。同时,将积极对农户以新策略应对极端天气进行具体指导。有法国农业学家指出,类似工作其实早已开始部署,如现在法国中部的农户正播种30年前在南部地区种植的作物,且播种日期持续提前。
虽然法方已经投放多重措施,但面对极端灾害与天气的频发化、长期化,相关政策的最终释放效果仍有待观察,但可以预见到的是,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包括玉米、牛奶、肉类、鸡蛋等农产品价格将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这些农产品均与欧洲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叠加高位能源价格,将使民生领域承受更大压力。曾有法国农业专家大声疾呼,“没有农业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安全”,但真正的安全不仅源于科学高效的国内帮扶刺激措施,更与长久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也是切实改善国内民生所无法绕开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