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登州(山东省登州府有几个县)
山东邓州(山东邓州有几个县)2021-08-04-09: 37古籍大家好
六百年前,威宁名为乌沙,国土面积“新疆在贵州”,海拔高度“西藏在贵州”,战略位置“戈兰高地在贵州”。威宁是贵州西部的门户,是贵州的屋脊。这是一片神奇而多彩的土地…..早在元朝以前,由彝族首领奥索·真努在黔西北建立的乌沙军郭昶的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威宁、赫章两县。明朝时,乌沙被封为乌沙土知府,采用中国姓氏“安”。
吴,民风自古彪悍,其人是与吴萨威最勇猛的战士。当时是西南彝族地区经济和军事上最强大的部落,是各彝族部落的首领。在乌蒙(今云南昭通)、芒布(今云南镇雄)、东川(今云南会泽)都有号召力!!!
沙威: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县城。至元二十四年,元世祖设乌沙乌蒙宣传慰安所,调至云南,设在乌沙。其管辖范围是威宁,赫章在今天的贵州省和昭通,鲁甸,宜良和其他县在云南省。吴明十四年,任乌沙图知府,调任云南布政司。十五年正月,任乌沙威司令。十六年,乌沙夫调任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二年,乌沙威被调往贵州杜诗。在古代,威宁虽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自秦汉以来,也有不少汉人流入。元二十七年,元政府派军士在乌沙屯田。因为军士多逃,大德元年(1297年)从湖广调兵,充实各村。这些打仗定居的士兵,大部分是汉人。所以在明朝以前,大量的汉人居住在乌沙等地。
明初,朱元璋拿下南靖后,元朝的王曦梁多次派遣使节占据云南高原,提交扎次瓦尔米(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胡格池,封王曦梁为云南重镇)。然而,他们在多次尝试后遭到拒绝,并残忍地屠杀了使者。朱元璋下定决心讨伐,于是命令傅友德率军。傅友德在云南带的30万大军,大部分留在了云贵,分布在各个保健所。(注:“卫所制”是明代主要的军事制度,军事组织有卫所和所所两级。魏隶属于都统,各都统隶属于五军总督署。一般设立一个政府办公室,也有几个政府办公室。卫生所的作用就是在中间设兵,把危害控制到点上。)
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傅有德征华南将军、左右帅、木英,率三十万大军向云南进发。军队从南京等地出发。9月底到达武昌,傅友德派总司令胡海洋等率部5万人从四川永宁向贵州乌沙进军,他率领主力从武昌经洞庭湖向郴州前进。11月下旬,主力到达湖广郴州地区,继续西进。12月初,主力到达贵州安顺普定。由于穆图与元朝相恋,普定自然成为元朝王曦梁抗明的最前沿,收复普定成为南军要打的第一仗。贵州卫在傅友德的指挥下,指挥同知顾城、安禄侯吴福领兵攻打普定。经过激战,金苑荣道战死,安索被俘,首战告捷。攻克普定后,傅友德留下谷城带领部分部队就地守着普定,而军队则继续向西推进至普安。攻克普安后,大军入侵云南曲靖。曲靖被攻破后,傅友德率领的主力和胡海洋所率领的部队从永宁向乌沙进军,并于12月底击败了拒绝在乌沙守赤水河的元佑石成布率领的部队,从而打开了川滇之路。随即,明朝的军队开进了昆明。
从北向南转移
1.北移南的官方历史
吴明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平定云贵高原叛乱后,朱元璋决定留下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驻军,威慑各方,以免再次成为中央政府的势力区。江南和中原的军队沿云贵高原咽喉部署,设立卫生所,并按明军建制定居。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为“北转南”。最终30万明军按照三比七的比例驻扎在城市,70%驻扎在农村,10多万人加入垦荒行列。他们一边开荒一边种地,自给自足;一边练兵,以防战争。按明代卫所建,每个卫所驻兵5600人,每千户驻兵1120人。当时,乌扎维及其5个驻军至少有11200人。贵州有19个警卫。
2.南水北调
明朝进入贵州后,实行军队战车制度。为了稳定军心,保证军官的固定数量,士官“有亲人的潜力,有身体的安宁感”,这样他们就不会逃跑或离开岗位。帝国法律规定“正规军”和“余军”必须携带妻儿。如果没有妻子,政府会让她们结婚。与此同时,明政府实行“救济乡村”的移民政策,即鼓励人们从经济发达的地方迁移到经济落后的地方,从人口稠密和人口稀少的地方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在“鼓励”的同时,也迫使内地大量破产难民和平民迁往贵州。移民平民,根据给定的土地,划分区域进行管理,成为“人民村”,也就是俗称的“南水北调”。
桂小云南:历史形成与演变
至洪武末永乐初,山东各卫所驻扎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人口七万余人。这些军人家庭虽然大多不是原籍云南贵州,但长期驻扎在云贵各地,妻子大多是云南土著的女儿。他们的子女有相当一部分出生在云南,后来移居山东,以云南为籍贯。移居山东的云南老乡,以小云南的名义生活,纪念云南老家,是有道理的。但云南不是“小云南”。常说云南小山东小,也是大多数人公认的。由此判断,所谓“小云南”是指山东的邓州、莱州、青州一带,而不是现在的云南省。上述书记载“山东晓云,南榆树下”确认晓云不在山西,也不是指云南省,而是在山东。而且它的地理范围在莱州、邓州、青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
吴鸿二十一年(1388年),在山东即墨城东20公里的沿海水域筑起防御工事。文健四年(1402),设立鳌山卫(今即墨鳌山卫镇)、熊亚警备府(今即墨市凤城乡熊亚府)、浮山警备府(今青岛浮山府),由直隶莱州管辖。直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魏锁等人被削并于即墨郡。全山禁卫成立后,明政府陆续从云南乌沙威等地抽调了不少兵力,这些兵力从鳌山禁卫分布到登莱青禁卫站。其中鳌山卫下辖40余座炮台,约7万人迁入军户。这些军人家庭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甚至云南。傅友德平定云南后,成为云南人,守着乌沙,进行休养生息。
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以来,已在云南驻扎二十余年,第二代已经壮大。况且当年参军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少数妻子和小家庭驻扎在云南,而单身的人大多和当地的女人结婚。所以他们迁到鳌山卫后,多以云南为起源地。据《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即墨市30个镇近千个村,半数户名称祖籍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云南还有淮阴县、威宁县、泌阳县、勒格屯、昭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和格嘎县的牛叫胡同。家谱多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等。单独没有“小云南”这个词。其迁徙时间多在洪武末至永乐年间。他们大多是从云南乌沙威随徐辉祖到泉山警备队的。《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是元朝的军民总政署。
吴明十六年(1383),蛮族造反。傅友德和穆盈,因为乌沙、乌蒙、东川、芒布四州都在四川附近,就向朝廷举报。请将四州转四川审批。直到清朝雍正年间,鄂尔泰下令改土归流,因为东川离昆明近,离成都远。准将将军东川、镇雄、乌孟夫属滇,乌沙属黔。据《即墨年谱》明万历版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13480户,12.68万人。其中,全山卫成立后一次性从云南迁来的军户有7万多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以上。这些军户以整个巡山为中心,定居在即墨东海岸,北至熊亚,南至浮山,包括今天的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泉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从云南搬来的军属都住在这一带,为了不忘记云南老地方和云南不一样,所以以小云南的名字在这里也是合理的。今天,吉林省九台市的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和榆树市的西南部被称为松花江沿岸的“小昌邑”。正史虽无记载,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它的名字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这一带隶属于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福洛防御旗,而这一带的居民80%来自清朝康熙以后的山东莱州昌邑县,因此因不忘故土而得名“小昌邑”。
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国谱》一书记载:“谭迁居昌邑前,原居鳌山卫,鳌山卫位于霄云。这种表述清楚地表明,晓云指的是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史族谱序也记载,马史原居山东即墨马家庄,清代迁居吉林省永吉县姚刚,后迁居舒兰县白旗镇。这些足以说明小云在山东,确切位置在山东即墨东海岸。如今,在山东省的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东北各省,很多家族的姓氏和口碑传播都提到了“小云南”这个名字。可想而知,这些家族的祖先一定是洪武至永乐年间居住在霄云(鳌山卫)的军户,在明朝中后期自小迁徙到外地,所以族谱中有山东霄云。综上所述,“小云南”既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云南位于山东省,具体位置是指今天青岛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地是今天的即墨市。
云南是滇北军人和家属聚集的居住区。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为“小云南”。在山东,它的具体位置是指今天的青岛和即墨市东部沿海地区,它的中央治所是今天的即墨市。在山东潍坊等地,也有来自北方的云南人聚居的地区,也被称为“小云南”。”
明初,在首都和全国各地都设立了“保健中心”。卫所是明军的基层组织。有500近卫,1120近卫,112近卫,100近卫,50面将军旗,10面小旗。他们的军官分别叫司令(正三级)、千卫(正五级)、百卫(正六级)、将军旗、小旗。各卫辖左、中、右前后五千家、五百家、一百面将军旗、五百面小旗。军士分京军、城守军、运粮军、屯田军。自养军人(明制,州县领户,卫生院领户),父子先后,世袭为军。吴明元年(公元1368年),济宁卫和济宁都设在济宁。济宁佐为,卫生局最早设在济宁市中心区院门口街以北。5名军官带着1000多个家庭驻扎在这座城市。济宁佐为的屯田分布在济宁、嘉祥、巨野、郓城等县,共有40个村落。
其实“小云南”是一个地域俗称,一共两个地方。
首先,在云观南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清代邓州政府教授张希贤著《五萨考》:“五萨开毕节、芒部、镇雄、乌蒙,俗称霄云,位于云观南部。”这些地方位于三省交界处,隶属关系时有变化。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他们的行政、军事、民族管理也可以分属不同的省份。比如乌扎,同时其军队设在乌扎维,乌扎维划归贵州杜诗;管理局设在乌沙地区,属四川省;民族管理是建立一个酋长,统治云南。同在乌沙,其军政民各有省籍。提到乌沙,可以冠以三个省名。仅凭地名难以确定其地理位置,百姓深感困扰。“小云南”的名字由此产生。靠近南方的五福云观是始作俑者,辐射到周边地方,所以它的境界是模糊的。因此,霄云不仅限于云观南部,还包括其他方向的一些地区,这也是该地区的俗称。就像俗称“胶东”一样,它不仅涵盖了胶莱河的东部,也涵盖了胶莱河的西部。这就是“小云南,我的家乡”这句话的由来。攀上云观,俯瞰西南,是赫章、威宁、仪陇三县。明朝军事上叫乌扎维,隶属古代夜郎国,诸葛亮七擒孟获。萨远是部落的名字,意思是黑衣彝族。吴明十四年秋,傅友德率三十万大军征云贵,发生了著名的“乌扎之战”,获胜后派兵驻守。东南沿海为了抵抗日寇需要补充兵力的时候,有一部分士兵被调到胶东卫生站,也就是现在部分胶东人的祖先。他们不是乌撒土著,而是在北方作战的士兵,各有各的家乡。也有一些土著少数民族随军而来,像李敖的祖先。
第二,就是今天的云南省祥云县。历史上祥云县称云南郡,西汉时建立。元朝以后,云南被列为中国行省或行省,与省、县同名,容易混淆。该县俗称“小云南”,在徐霞客游记中有所记载。民国初年改称祥云县,“小云南”之名淡出。这不是“小云南,我的家乡”。原来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发兵三十万征云贵。云贵统一后,部队驻扎在云贵,有的结婚生子。经核实,这支30万大军有来自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的士兵。永乐年间,他们移民到青岛时,是“南迁”士兵的一部分,是汉人。他们移民到了青岛,成为了今天青岛人的祖先,而秦汉时期的青岛土著很少。青岛人大多是从云南、山西移民过来的。
南京籍
贵州云南的人互相询问祖籍在哪里,湖广江西南京的居多。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朱元璋死了,他的孙子朱允炆成了皇帝。没过几年,其叔朱迪即位,改应天府为南京,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朱元璋由北向南转移时,明军从应天府出发,在贵州失业的三十万明军成为始祖。所以大部分家庭的族谱上写着“应天府”,这是符合历史的。有的家谱把祖籍写成“南京”,还不错。因为应天府已经改成南京了。有人说:“从北方调到南方的有30万人。南京有这么多兵吗?”这位历史学家解释说,朱元璋为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军队做了多年的准备。他把南京周围各省的士兵集中在朱轼巷和南京柳树湾进行训练。来过云贵的,更多的是说“南京”,代代相传为“南京”。在许多家谱中,巷被写成堡、巷、巷、舒氏巷、巷等。一些老同志为了寻根寻祖,曾亲自到南京考察。经考证,南京有一个小西门,又名聚宝门,附近确实有一条“朱轼巷”。这条巷子是明朝洪武年间出售珠宝的地方,因此被称为“朱轼巷”。不是买卖猪的巷子,也不是拉猪屎、卖竹子、卖书的巷子,更不是朱家住的巷子。如今生活在贵州盘县的“南京人”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极少数“南京人”已经流传到25-27代,这是符合规律的。而“南京人”的姓氏,大部分在族谱上只有12-18代。如果和清朝差不多,那就和原来的十几代差远了。有些姓氏在乐书修订中直接提出来,希望后人发现,真的是一个谜。但也有人这样理解:原来北伐是针对云南的王曦梁,先定居云南,后迁居贵州,所以不包括在云南;另一个原因是由于饥荒和战争,家谱丢失,但以前的代数不详;还有人说,因为军屯管理严格,他们陆续逃离军屯,但转移到其他地方后隐姓埋名,不敢说实话。在一些云贵人的族谱记载中,会有两个祖籍地,应天府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属于外省,但有的只记载一个应天府地址,很可能不是当时的真实地址。边肖:我在此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