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三国成语故事:忍辱负重)
忍辱负重(三国成语故网事:忍辱负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主人公为陆逊。原文如下:
次日,陆逊传下号令,教诸将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众皆笑其懦,不肯坚守。次日,陆逊升帐唤诸将曰:“吾钦承王命,总督诸军,昨已三令五申,令汝等各处坚守;俱不遵吾令,何也?”韩当曰:“吾自从孙将军平定江南,经数百战;其余诸将,或从讨逆将军,或从当今大王,皆披坚执锐,出生入死之士。今主上命公为大都督,令退蜀兵,宜早定计,调拨军马,分头征进,以图大事;乃只令坚守勿战,岂欲待天自杀贼耶?吾非贪生怕死之人,奈何使吾等堕其锐气?”
于是帐下诸将,皆应声而言曰:“韩将军之言是也。吾等情愿决一死战!”陆逊听毕,掣剑在手,厉声曰:“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众皆愤愤而退。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为了报关羽被网杀、荆州丢失之仇,刘备率七十五万大军东征伐吴。孙权任命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东吴大军抵御刘备。两军开战后,陆逊下令全军严守关隘,严防死守,避免与刘备决战。此举遭到众多东吴将领的嘲笑和讥讽。最终,陆逊拔剑在手,强调自己的责任,并警告众人若违反军令,必将受到严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陆逊口中的“忍辱负重”,意为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陆逊传》中的“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夷陵之战开战之处,陆逊一直受到东吴将领的责难,这是历史的事实。《三国志•陆逊传》中说出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这种现象与以前在赤壁之战中程普为难周瑜如出一辙。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加上此时的陆逊只有三十九岁,算是东吴将领的年轻人。故此,东吴将领对其能力心怀疑虑也是在所难免。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东吴将领责难陆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陆逊采取的战术。上面提到,夷陵之战开战后,陆逊选择的是不与刘备决战、大踏步撤退的战术,这一战术令不少将领非常不满。为何会如此呢?因为刘备参战的部队并非小说中所言的七十五万人之多,仅仅只有五至八万人。而东吴则是网倾全国之力,总兵力尚在刘备之上。既然在兵力上具有优势,而陆逊选择的却是撤退的战术,也就难怪将领们纷纷不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