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家(中年创业成功的企业家)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11日19时37分30秒 357 0

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中年创业者)

如果中国有一个地方盛产“首富”,也许摆在桌面上的选项只有一个——福建。

作为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闽商涌现出一批“首富”。

例如:

印尼首富黄、和,祖籍福建泉州;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祖籍福州。他在中国最著名的资产是龙鱼。

最近引起轰动的是另一个福建人成为香港首富——闽东人曾玉权。

5月初,他以345亿美元的财富首次超越被称为“李”的李嘉诚,成为新晋香港首富,因为领先优势仅为1亿美元。当时有人认为他保不住首富的位置。

但到了5月底,当他创办的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电池行业的茅台”,成为创业板第一家市值过万亿元的公司时,再也没有人质疑这位“电池大王”的财富实力——上市三年多来,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十多倍。

而且,他开启了批量造富的模式:包括他自己、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有限高管和早期投资人在内,共有9人登上福布斯超级富豪榜——这个数字超过了谷歌、脸书和沃尔玛的造富规模。

现在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已经将业务全球化,但与此同时,曾玉群是一个低调的人,很少接受采访,他在时下所有流行的社交媒体上都没有他的账户,这使他与其他企业家有所不同。

在20多年的创业生涯中,他只零星地接受过几次采访。

作为一个上海交大毕业的“技术人”,他似乎对宣传自己和自己的创业项目毫无兴趣。但也许是因为对技术的专注,他在自己专业领域创业的时候几乎没有踩过空。

01.三次踩“窗”,让香港成为首富。

很多时候,一个创业者的命运总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包括所谓的“出路”。

曾玉群的第一个“风口”可能是198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虽然进了一家国企,但仅仅工作了三个月就辞职了,转到东莞一家外资企业做工程师。他在这里受到赏识,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总监级高管,干了十年。

现在看来,90年代初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当时,一大批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敏锐地感受到了创业的春风,一致做出了“放弃铁饭碗,南下”的决定。董明珠、郭广昌和方洪波都在其中。

当然,曾玉群并没有创业,而是进入了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既积累了技术,也培养了他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知,为之后的创业提供了条件——这是他的第一个“出路”。

到了1999年,曾玉群和前雇主的两位高管预感到手机等移动电子通讯设备即将成为市场主流,于是对锂电池的发展前景达成共识,正式创业,并在香港注册了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ATL)。

从贝尔实验室购买相关专利后,虽然发现按照专利生产的电池在充放电后会“鼓包”,但他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实现产业化的公司,即生产出不会“鼓包”的锂电池。

这使得ATL产品成为手机快速普及时代的抢手货,也成为华为、三星、苹果等手机巨头的电池供应商。

2001年,ATL的出货量超过100万台。到2012年,ATL的出货量已超过10亿台,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商。

这是曾玉群的第二个“窗口”。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次创业是“最好玩的”,因为当时做的电池“卖不出去,也不知道去哪里卖”,但这些问题最终都是通过让客户觉得ATL电池“更便宜”来解决的。

接下来是第三个出路,那就是汽车电池——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CATL)是曾玉群在2011年创立的。

曾玉群曾经说过,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不是凭空出现的。“我们积累了很多钱”——指的是之前ATL的技术积累。

早在2007年左右,中国就开始考虑发展新能源汽车,曾玉群很快注意到了这一最新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ATL于2004年开始研发动力电池,200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当时汽车行业新能源补贴政策甚至还没有正式推出。

回过头来看,当时ATL在技术上提出了BMS(电池管理系统)的概念,通过智能传感器件检测电池的运行状态——现在BMS几乎是智能电动车的标配。

因此,在动力电池领域,曾玉群充分发挥ATL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打破了当时磷酸亚铁锂的传统技术路线,在体积更小、续航里程更长的三元锂电池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从而成为包括宝马、特斯拉在内的电池供应商。

由此,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顶级车企,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全球领导者。

加上之前的ATL,这是他第二次成就世界第一的创业项目。

近年来,随着全球“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曾玉群和他的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再次站上了“热点”,直接将他推上了香港首富的位置。

但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包括曾玉群擅长的“技术”。事实上,他第一次花钱买贝尔实验室的专利时,差点掉进坑里。

02.“电池王”的关键时刻

“电池王”在创业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时刻,来自于一个技术难题——从贝尔实验室购买锂电池专利授权后,产业化遇到障碍——经过多次充放电,电池开始鼓包。

贝尔实验室这个技术难题没有答案,很考验一个公司创始人对技术创新的态度。

曾玉群没有另辟蹊径,而是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在世界上第一个做出了“不鼓包”的电池。

这种电池正好赶上了过去20年手机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大概是曾玉群创业之初最关键的时刻。

技术上遇到的第二个关键时刻,可能是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推出。

创业企业家(中年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第1张图片

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一直存在磷酸亚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之争。前者因为体积大,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相对较短,但安全性能较好。后者几乎弥补了磷酸亚铁锂的所有缺点,但安全性能不如前者。

其实在ATL时代,曾玉群也搞过磷酸亚铁锂。但由于磷酸亚铁锂在性能提升上无法取得突破,在锂电池方面又有自己的技术积累,后来主要转向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成为世界领先。

但作为曾经的电池巨头,比亚迪的创新能力不容小觑。它的领导者王传福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发明家,最终研发出了一种刀片电池——这种电池仍然保留了磷酸亚铁锂的优良安全性能,能量密度接近三元锂电池,从而大大增加了车辆的续航里程。

电池行业在经历了最初的狂欢之后,电池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开车的时候坐在电池不安全的车里。于是,比亚迪在此时推出了刀片电池,用“针刺实验”验证了其安全性,这让电池导致车辆自燃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尴尬不已。

不出意外的是,此前很少对热点事件发表看法的曾玉群很快提出,所谓的“针刺实验”并不等同于电池安全,甚至是一种(对测试条件的)“滥用”,并称刀片电池的选择是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几年前的淘汰方案。

这引发了双方的争论。

但根据比亚迪的说法,“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汽车品牌”都对刀片电池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这场技术路线之争仍无具体结果,但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自身正在发展磷酸亚铁锂业务,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技术”帮助曾玉群度过了一些关键时刻,甚至得到了各方面的神助。

03.来自四面八方的“神助攻”

ATL的创业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CATL)的发展,尤其是在技术方面。

比如华晨宝马作为苹果的电池供应商,在研发电动车的时候,也是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达成了合作。

当时,华晨宝马据说拿出了数百页的德国技术数据,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仍然解决了所有问题,成功实现了另一款“之诺”电动车的定点匹配。

以华晨宝马为背书,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逐渐开始站稳脚跟,大量国内车企也逐渐开始寻求电池合作。

到了2016年,经过5年的创业,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爆发。

今年政策推出了《动力电池目录》(电池白名单)。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作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进入本目录后,就不用担心海外一线电池厂商在中国发展业务的压力了。这种富矿政策相当于给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打了一针强心剂。

创业企业家(中年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第2张图片

还有一个竞争对手的助推器。

当时电池行业的龙头比亚迪因为产能原因,一直无法向行业开放供货,产品仍以磷酸亚铁锂的技术路线为主。同时,鉴于其也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车企不愿意从比亚迪采购电池,这客观上促进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爆炸。

几乎所有主流车企,包括奔驰、宝马等跨国车企,都在使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2017年至今四年,装机量全球第一。这是近100年来,中国首次成为汽车领域关键零部件的全球领导者。

这使得“炮台毛”名副其实。

而这一切都与技术息息相关——这让他能够坐等风来,而不是盲目追风——而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现技术趋势,就在于他不断的自我学习。

这可能会让很多老板感到惊讶,但事实是,曾玉群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这也许是他从不错过行业盛宴的最大原因。

04.他在等风,不是追风。

曾玉群为什么能成为首富?

或许与其学习能力强密切相关。

从公开的简历来看,曾玉群在工作创业的同时,学业也没有落下。

1989年,曾玉群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系。显然他的专业是工科,和电池电化学的关系不是很大。

但在2001年,他获得了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学位。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他正在创业——2002年,曾玉群创办的ATL已经成为全球最早制造磷酸亚铁锂电池的公司之一。

2006年,曾玉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

两年后的2008年,ATL研发的动力电池开始匹配电动车。

学术成长的路径与曾玉群的技术创新息息相关,所以当他说“我们积累很多钱,贡献很小”的时候,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他把企业家们常说的“边做边学”发挥到了极致。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自己创业前的10年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测试方法的知识,这为他涉足电池领域时提供了“试错”的途径。

所以在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时,他认为自己在技术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取得了业内“百里挑一”的成功后,“再出来创业就更容易成功了”。

他还说(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了天才——这家电池巨头的高级技术人才有专门的餐厅,甚至可以得到公司的牵线搭桥服务,解决终身大事。

事实上,曾玉群已经通过不断的学习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天才——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

他的学习能力也体现在他办公室挂的一面横幅上。

与曾玉群是福建老乡的美团创始人王兴曾透露,曾玉群的办公室有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有“强赌”字样,引起广泛关注。但后来,出现在曾玉群办公室的书法作品变成了《蒲博元春》。

这大概意味着香港新首富创业心态的微妙变化——当然,这种变化还是来自于学习。

在描述创业风险时,人们总会感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你没准备好的时候开始,在你准备好的时候结束——而曾玉群的版本是“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在你没准备好之前就准备好了”。

但是,对于曾玉群来说,成为行业老大之后,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打基础的同时保住山河。

因为很多人都在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05、“不要躺在政策的温床上睡觉”

曾玉群可能很早就意识到了“守护山河”的问题。早在2017年,他就通过一封名为《台风来了,猪真的会飞吗?》的内部信,警告员工不要“睡在政策的温床上”因为竞争对手在努力,“我们不能蒙着眼睛睡觉”。

由此,他被认为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也许从那时起,他就扔掉了“强赌”这四个字。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面临的未知风险正在迅速扩大。

技术层面上最大的诟病还是“安全”的问题,也就是电池自燃的问题。

凭借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三元锂电池技术带来的高续航能力,在过去几年迅速成为中高端电动车市场的主流配置。但与此同时,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也引发了一些安全顾虑。

“能量密度越高,就越不安全,越不稳定。这是常识。作为一辆车,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安全性,而不是片面追求续航里程。”曾经有人认为电动车过于追求续航里程已经走入歧途。

而且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曾经被忽视的磷酸亚铁锂技术路线因为其更好的安全性能,有重回舞台中央的迹象,尤其是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推出之后。

这对核心业务为三元锂电池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潜在的技术风险。

换句话说,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之前从磷酸亚铁锂到三元锂电池的电动车技术路线转变中受益匪浅。如果趋势逆转,可能会被其他竞争对手赶超甚至超越。

另一种情况对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并不好,那就是市场也开始变化了。曾经的电池之王比亚迪确定了拆分电池业务的战略,这意味着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独立供应商”地位将不再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比亚迪在重庆福地的电池工厂,基本都是采取开放供应的策略。

第三,车企的态度也开始转变。独立供应商的受欢迎程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培养和绑定自己的供应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奥迪公司收购了郭萱高科的多数股权,并直接控制了一家电池供应商,以确保电池的供应。

在短期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在长期内,“亲儿子”和“伙伴”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区别,可以影响成本优先战略下的采购策略。

最后一个因素是政策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取消“电池白名单”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将不再受政策保护,而是与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 Innovation等全球巨头密切接触。另一方面,另一个潜在的关键市场欧洲一直对来自东方的电池供应商心存疑虑。在要求本地化的同时,它还成立了自己的电池创新联盟,以增加供应链的安全性。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欧洲设立工厂,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在创业的第一个十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赶上了各种风口,做到了一万亿市值,成为行业第一。但是第二个十年,技术和市场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竞争环境更加凶险。

如果用最直白的话来形容,那就是“创业者永远在路上”。

但是薪酬也是丰厚的,比如科技创造财富。

06.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你登顶了吗?

自从大卫·帕卡德(david packard)和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在一个车库里创立了惠普公司,从而成为硅谷创业的鼻祖,实现了“科技创造财富”,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伟大的公司都走上了这条路线,硅谷成为了全球创新创业的圣地。

现在同样的事情正在中国发生——包括曾玉群本人在内,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公司为福布斯超级富豪榜贡献了9个名次。

甚至还只是个开始——因为很难说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价已经到了顶峰,这家公司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超级富豪。

从创新转移的角度来看,中国将在这场以智能和万物互联为代表的技术浪潮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与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创新浪潮不同,即完全错过工业革命和轻参与互联网革命。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中国不仅将为新技术提供最大的应用场景,也将是全球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