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和白矾(矾石与白矾的区别)
明矾和明矾(钙矾石和明矾的区别)
在我们的生活中,食品添加剂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每天都可以看到,比如拉面中含有面剂,冰淇淋中含有凝固剂卡拉胶,糖果中含有蔬菜水果合成的食用色素,各种碳酸饮料中的添加剂柠檬酸,罐头食品中作为防腐剂和稳定剂的琼脂等。
比如中国在大汶口时期就用蔗糖酶酿酒。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发现了卤水,开始用它制作豆腐。后来中国人发现了肉桂、明矾、亚硝酸盐等多种食品添加剂。在国外,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古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开始用盐腌制咸鱼。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和罗马,橄榄和奶酪用盐水腌制,乳香和肉桂被用作酿酒添加剂。
不要小看食品添加剂。正是它们的出现,让我们的饮食变得更多样,更令人垂涎。
从所有的盐开始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盐的摄入,人就会感到虚弱无力,无法生活。所以,盐成了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调料,几乎各种炒菜、炒菜、西餐都要用到盐。
但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经常吃的盐,其实最早也是一种添加剂。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每天必须吃不少于6克的盐才能活下去。其实古人也是这么做的。
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猎物中往往有盐,所以不必像我们今天这样多加盐。然而,自从一万年前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农作物以来。但是盐开始从人们的饮食中消失,因为农作物不能为人们提供盐。但不是没有盐。没办法,人们只能从其他地方寻找盐。人们发现盐湖和海水是咸的,所以人们选择从水中提取盐。后来又发展出三种方法:从海水中提取盐,煮沸提取井盐,从矿物中提取盐。
盐的提取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饮食革命,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这种必需品。盐提取成功后,人们就不必局限于咸食了。即使食物不含盐,只要放几粒盐进去,就可以上桌了。
因为盐的这种特殊性,自古以来,盐的生产都是由国家控制的。在中国封建王朝,盐和其他比较物一样,分为三六九等。好的归皇帝贵族所有,次的给平民。其中盐中的虎形盐是为祭天而养,用于特殊仪式。1046年,北宋朝廷甚至在科举考试中提出了关于虎盐的问题。
虎盐:一种看起来像老虎的结晶盐。
另外,往年因为没有冰箱,没有防腐剂,食物都要马上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在食物中加入大量的盐实际上可以使食物保持很长时间而不会变质。例如,我们在现代经常吃的咸菜和咸肉可以储存很长时间,这要归功于盐。
但问题来了。盐嵌入食物太久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摄入过多会引发各种疾病。但如果亚硝酸盐能正确使用,也是很好的食品添加剂。
亚硝酸盐、香肠和泡菜
亚硝酸盐大概出现在我国北宋时期。起初主要用于腌制腊肉、制作火腿等。它的特点是可以长时间保存肉类食品而不变质。而且添加了亚硝酸盐的肉制品,不仅颜色粉红诱人,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肉制品中容易滋生一种叫做肉毒梭菌的毒菌,其分泌的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大的物质!即使在今天,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的患者一旦被及时送医,也可能不幸死亡。在古代医疗条件下,一旦中毒,后果可想而知。
但是添加了亚硝酸盐的肉制品是不会滋生这种细菌的。所以对于古人来说,亚硝酸盐是个好东西!
此外,我们的祖先过去常说“冬病夏治,冬贮养”,所以今天我们能吃到好吃的金华火腿、香肠等等,都是拜它所赐。
后来,13世纪亚硝酸盐的生产技术传入欧洲,也促进了一个濒危行业的复兴。行业其实就是香肠行业。在欧洲,香肠是人们除面包外最重要的食物,几乎每餐必不可少。但问题是香肠很容易变质,所以每次做的时候一定要快点吃。在中世纪的德国,有一句名言,“香肠不应该在中午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香肠的保质期只有半天。为了防止它变质,人们倾向于在早上吃香肠作为早餐,而不是在午餐甚至下午的晚餐吃香肠。
此后,欧洲大部分肉制品都含有亚硝酸盐。一个是杀菌抗氧化,一个是增香。亚硝酸盐的出现是香肠行业的大救星。
香肠、图林根香肠等欧洲著名香肠都是亚硝酸盐的消费大户。虽然过量食用亚硝酸盐可能引起毒性反应,但欧盟也对其制定了严格的含量标准。然而,一切都挡不住吃货们的嘴和胃。没有亚硝酸盐的香肠在他们眼里就像没有灵魂一样。
此外,泡菜也是亚硝酸盐的使用大户。我们常说的中国泡菜和韩国泡菜,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咸菜咸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在腌制的前2天并不高,但在第3-8天达到最高,第9天后开始下降,第20天后基本消失。所以腌制咸菜、泡菜一般不超过2天,长的要腌制一个月才能吃。
中国腌制泡菜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很多先秦时期的古籍中,都可以看到吃咸菜的记载,其实就是最早的咸菜。也就是发酵蔬菜长期储存。后来人们发明了“吉”这个词,专指那些切碎腌制的咸菜,以区别另一种腌菜——泡菜。尤其是在封建时代,人民几乎没有食物。泡菜不仅便宜,而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所以它成了人们最喜欢的食物。
于是,到了明清时期,酱菜的生产开始向系统化、标准化方向演变,以至于出现了天元酱菜、六必居酱菜、槐茂酱菜、玉堂酱菜等名牌店铺,销售其酱菜的店铺遍布全国。
和中国泡菜一样出名,甚至略胜一筹,就不得不说韩国泡菜了。其实韩国泡菜也来自中国,起源于中国的四川泡菜。隋唐士兵远征朝鲜时,有四川的士兵把泡菜技艺带到了朝鲜。
泡菜传入韩国后,韩国因为产品比较差,不喜欢中国人,蔬菜水果都可以泡着吃。而是以大白菜为主,顺带添加了一些鱼虾等当地特产海鲜。不过,海鲜虽然让泡菜的味道更鲜美,但却充满了鱼腥味。17世纪后,辣椒传入韩国,韩国人在泡菜中加入辣椒,一举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进一步降低了成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如今,宗家福、富爸爸、九九味祖等韩国泡菜品牌一直秉承这种制作方法,韩国泡菜一举成名。
鱼露/肉汁
如前所述,韩国泡菜正在制作中,经常会加入一些鱼虾来调味。但是,鱼虾如果养太久会发臭。为此,人们发明了另一种食品添加剂——鱼露。
鱼露是以小鱼小虾为原料,经过腌制、发酵、熬制而成的一种味道非常鲜美的汁液。颜色呈琥珀色,味道咸鲜。日本人认为鱼露是超过酱油的最美味的调料,向全世界推荐。所以现代很多人都认为鱼露是日本人的发明。
其实早在公元前,鱼露就是罗马人发明的。在古罗马作家卡托和阿皮亚斯的作品中提到,古罗马人喜欢在盛宴时加入鱼酱,以增加其风味。而且,在公元前后,罗马已经在地中海地区有了几个鱼露集散地。中国的鱼露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的地方为了做成最美味的鱼露,还在用最古老的高跷捕鱼法。
自公元1世纪以来,今天的西班牙特洛伊已成为地中海最大的鱼露集散地。因为鱼露的流行,罗马人经常在晚上的晚餐上用鱼露做菜。想吃鱼酱的可以吃一些,不想吃的可以不吃。
但在中世纪,鱼露因为制作复杂,价格昂贵,并不受到欧洲人的青睐。所以除了拜占庭,其他地方的鱼露生产都处于停滞状态。当时中国东南沿海鱼露的传入,使渔民的饮食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发明了鱼露、鱼油等。,大大丰富了鱼类产品的种类。
10世纪,拜占庭帝国开始发明餐具,鱼露因为不方便蘸,逐渐从拜占庭人的视线中消失。
直到19世纪鱼露才重返欧洲餐桌,当时中国人和日本人已经吃了一千多年了。越南人把鱼露变成了自己国家的特产。
明矾和油条
明矾又称明矾,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说到明矾,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白帆的孩子,和父亲相依为命。他们的房子外面有一棵树,每年都结黑色的果实。白帆很喜欢这棵树,经常想尽办法给它浇水,剪掉它无用的枝条。有一天,白帆梦见这棵树变成了王子。王子自称是南方来的仙女,感谢白帆和父亲这些年来的帮助,所以临走前想给白帆一些东西。“白帆醒来后,发现门前的大树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一袋奇怪的白色晶体。很快,该地区的所有人突然腹泻。白帆想到了礼包,看到说是捣碎的,然后给白帆爸爸,就解决问题了。结果爸爸的腹泻真的停了。从那以后,人们用这种白色晶体治愈了他们的疾病。为了纪念白帆,这种白色的晶体被称为明矾。
明矾
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明矾了。而且明矾的主要作用不是治病,而是制备铝盐、发酵粉、油漆、鞣制材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等。也可用作食品添加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经常被用于水的净化和作为一种食用膨胀剂,如油炸芝麻球和油条。
说到油条加明矾,大家绝对不陌生。东北、华北很多地区称油条为“馒头”;安徽有的地区叫“油果”;广州及周边地区叫炸鬼;潮汕一带等地叫炒果;浙江被称为天老金。
据说中国最早的油条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姚敏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鱼雨,面对上面的方法。泡水,把水放在漆盘背面,省油,十天就软了,时间长了就结实了。把药剂在手腕上擦干,用手做,不要烫。脂肪出来的时候,翻的很快。用棍子把它扶直,但要让它上升,不要刺它。熟了,白的,红的,软的,可爱的。很难停很久。如果它熟了就膨胀,如果棍子扎破了洞,就会释放出它潮湿的空气,就硬了。有块湿布遮着嘴就很好了,一直都很滋润。随便你,又滑又好看。”
估计很多人都已经听过了。这不就是家里炸油条的做法吗?是的,这就是最早的油条,或者说炸糕。
用酵母或酵母粉和面粉揉和加水,面团会发酵,但油条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对人体有害。后来人们偶然发现,如果你在油条里加入纯碱、盐、明矾,它们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方便大家食用。这种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事实上,除了这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工添加剂,如食用色素,鼠尾草,百里香,石灰,丁香,人造黄油和各种化学物质,等等。
总之,食品添加剂的历史越来越丰富多彩,但食品添加剂也从发现史变成了发明史。如今,各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000种。每天都有新的食品添加剂加入这个队伍。正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品味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