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04日06时16分54秒 387 0

一本旧书的下一句话是百读不厌(一本旧书百读不厌,仔细看了你就知道了)

北宋大文豪苏轼,学识渊博,留下了许多古诗词。无论是“竹外三两桃花,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是“欲比西湖西,淡妆总相宜”;无论是“明月几时有?问天酒”,还是“一江不归,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回头看,总是一片萧瑟,回家也没有风雨无阻。”苏轼的“丁风波不听林间打叶声”的词作,表现了他旷达超然的胸怀。虽然在官场失意,屡遭贬谪,但苏轼面对风浪却表现得从容不迫,这与他从小读诗、读书有很大关系。

很小的时候,苏轼和弟弟苏辙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阅读《后汉书》等经典,立下了远大志向。再大一点,苏轼开始阅读甚至背诵更多的经典和诗词,有机会结识欧阳修、范仲淹等名家,因此深受鼓舞。苏轼在散文《苏轼私识范仲淹》中说,有一天,在私塾读书时,从京城来了一位秀才,向他的老师展示了石首道创作的《颂圣德》。苏轼在一旁偷偷看了看,问王先生,文章里夸的人都是谁?王先生说,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回答,如果他们是神,我不敢知道。如果他们是普通人,为什么我不能知道?苏轼的回答让王老师大吃一惊,并详细讲述了范仲淹、欧阳修等英雄人物。苏轼后来学到了很多。不就是因为他从小以范仲淹等名家为榜样吗?

苏轼的诗中有许多与读书有关的名句。当我们赞美一个读书很多,气质非凡的人时,他总喜欢用“腹中诗书”,这句话出自苏轼《送别董》中。苏轼的朋友董传,虽然生活清贫,衣着朴素,但却深谙世故,气度不凡。只要你学识渊博,你的气质自然会大放异彩。这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略有相似;“读万卷书通神”出自《刘二侄求书》。苏轼的侄子刘虹和刘弼很喜欢我叔叔的书法。这首诗是苏轼他们求签时写的。在他看来,就算练字,也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得有韵味。

苏轼在他的诗中,传授了许多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苏辙的女婿汪聪,精通经史,苏轼曾称赞:“其笔有余,语不凡。”苏轼在散文《又答王书》中写道:“书如海,百货店皆有。人的精力不能带走一切,但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当一个少年想要有所成就的时候,每一本书都要认真读几遍。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苏轼建议王弼把精力集中在一个领域,朝着某个目标努力。“很枯燥,但他会每天都学,他会受到各方面的攻击。和涉猎者不一样。”而不是略读,而是集中精力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一本书或一类书,把书读得“厚”,后人总结为“四面受敌”的精读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第1张图片

苏轼在《嘉硕寄》一文中也提到“广观而取之,厚积而薄发”,即博览群书而取之,深积之后再慢慢释放出来事实上,这和他在《看安贞学者向西方失传》中所说的是一样的。“旧书百读不厌,读完就心知肚明。”对于一本好书,如果你认真学习,自然会知道书的真谛。对于那些我们认为对自己成长有益的经典作品和书籍,不妨多看几遍。反复阅读之后,我们自然会对书中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第2张图片

为了阅读和掌握,苏轼还采用临摹书法。胡琛的《宋代苏轼临摹》一书,通过描述朱载堉与苏轼的相识,讲述了苏轼是如何阅读《汉书》的。有一天,我的朋友朱仔去看他。等了很久,苏轼出来迎接他。原来苏轼在抄《汉书》。朱仔不解。毕竟苏轼天赋异禀,不需要抄书。苏轼解释说,他抄了三遍《汉书》。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就抄一个字。《汉书》共100卷,75万字,堪称帝王之作。朱载堉马上挑了几个词试了试,苏轼就能背出相关段落了。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抄写,对于苏轼来说,《汉书》已经深入骨髓,了如指掌。对于现代人来说,一遍又一遍的抄书似乎不太现实,但我们只有多抄几遍才能知道那些名句名句。

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阅读方法也值得深入研究。无论我们怎么介绍,都只是一种肤浅的理解。

◎本文原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其来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