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愁三保障是指(两不愁三保障)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01日20时41分06秒 439 0

两忧三包就是(两忧三包)

什么是“两忧三包一标”?精准扶贫该知道知道,扶贫干部该收藏!

2019-09-14 22: 29临夏声音精准扶贫知识答案,扶贫干部值得收藏!

1.什么是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它是指根据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和不同的贫困农户条件,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对象进行准确识别、帮助和管理的贫困控制方法。

2.什么是“两不愁”、“三包”、“一标”

“两不愁”:不愁吃(包括安全饮用水)、不愁穿。

“三保”:义务教育、保障房、基本医疗有保障。

“一个标准”: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国家现行扶贫标准。

3.贫困户和特困户的认定

(1)识别范围

一是将农村人口和户籍制度改革后由农村转为非农村的人口确定为范围。

二是确定以户为单位,以户籍为基本原则,以共同生活为参照。

三是贫困户(整户或单户)人员因搬迁、结婚、迁出、死亡、新生、入狱、境外定居等情况,要及时动态调整。

四是贫困户认定坚持乡镇户籍管理原则。

(2)贫困户和返贫户的认定标准

一、国家标准:低于现行国家扶贫标准,未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二是市政标准:“四进七出”

“四进”:一是人均纯收入未达到国家现行扶贫标准的农民;二是有孩子的农民因资金不足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三是没有房子又不能自建的农民,或者只有一套房子但不能自建的农民;四是由于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扣除各种政策补贴后,自付费用仍然很高,导致家庭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农民。

“七不准”:一是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农民;二是2014年以来已购房或新建住房,或高标准改造现有住房的农民(不含因灾重建、山区生态扶贫搬迁或国家统一征用拆迁房屋);3.家庭拥有或使用豪车、轮船、工程机械和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民;(4)以家庭为单位拥有或投资企业,长期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经营纳税的农民;(5)是有正式编制的财政供养人员和5名村干部(有严重贫困原因的村干部除外)的家庭;6.离家一年及以上,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家庭;7.其他明显不符合扶贫开发对象标准的情形。

(3)贫困户的认定标准

主要依据:“一走出去,三走出去”

“一出”: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有稳定收入来源,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的贫困户。饮用水和生活用电都得到了解决,没有因重大疾病、慢性病等大额医疗费用返贫。

两不愁三保障是指(两不愁三保障)-第1张图片

“三出”:一是农户人均纯收入没有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没有稳定做到“两不愁三保障”的家庭;二是已享受扶贫政策,但尚未取得明显成效的家庭;三是原则上新认定或返贫的贫困户不能退出。

贫困村的认定标准: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

(4)识别方法

通过政策宣传、业务培训、进村入户、信息采集、民主评议、公示公告、比对核实、全过程监管等工作环节,通过“四看”(收入、温饱、保障、稳定发展)认定各类对象。

两不愁三保障是指(两不愁三保障)-第2张图片

4.贫困户(返贫户)和贫困户的认定流程

主要流程:“八步走、两评两公示、一比一公告”

(1)贫困户和返贫户的认定流程

第一步是农民申请。本着自愿的原则,提交书面申请,并签字盖章。

第二步是村民小组评议(第一次公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农民进行民主评议,提出初步名单并在村民小组公示。

第三步,入户调查。组干部和驻村干部组织入户核查,收集相关信息。

第四步,村级民主评议(二次公示)。以村为单位,组织村民代表、监督员、村级干部、驻村干部等对村组公示无异议的对象进行民主评议,对评议对象进行第二次公示。

第五步,乡镇审核。对村级无异议名单,乡镇组织审核后上报县级。

第六步:对比县级数据。针对乡镇的举报名单,县扶贫办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将相似对象退回乡镇重新核实,而不是“一刀切”。

第七,数据录入和清理。

第八步,县级公示。确定对象后,通过相关媒体发布公告。

(2)贫困户的识别过程

第一步,村民小组筛选提名(首次公示)。村民小组组织人员直接到户调查,筛选初步名单。

第二步,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组织入户调查核实。

第三步是贫困户的认定。

第四步,村民民主评议(二次公示)。

第五步,核实认定乡镇。对村级公示无异议的名单,乡镇组织审核并上报县级。

第六步,县级抽查备案(公告)。

5.“六个精准”的具体内容

“六个精准”是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干部选拔精准、扶贫精准。

6.贫困户解决“八难”,贫困村实现“八有”

贫困户的“八难”是什么意思?

着力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出行方便、饮水安全、住房改造、品质提升、就医、子女就学、公共服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