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什么意思(男人会随便说想吃你吗)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到吃,是人们生活中头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写“吃”这个词,但它原本不是用来表示吃的。
“吃”字最早见于篆书,是形声字。左边的嘴是象形的,表情和嘴有关。右边的“气”是一个表音符号,也有表意功能。嘴是说话的器官,外表是表面的,但和乞讨沟通。古文字学家余先生说,甲骨文中“气”也可以用作乞求,有三种用法:一是乞求,二是到达,到达,三是终止。所以这里对气也有一种解释,就是说停止——停止说话,也就是口吃。《说文解字》的解释也是“吃饭难,说话难”。说话难走,就是说说话难,说话不流利,就是口吃。这就是吃字的本义。据《史记》洪都的博客记载,战国时期,韩非子“口吃,不会说话,但擅著书”韩非子口才好,其实口吃,而文章写得很好,留下了经典的韩非子。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写过一首“豪情诗”:“或逗张或笑邓艾吃。”讲的是一群普通人听艺术家讲三国故事。有人笑张飞又哭又闹,有人笑邓艾口吃说坏话。
起初,人们用“吃”这个词来表示吃。《孟子·惠亮·王上》中说,“鸡、豚、狗不分时,七十人可以吃肉”,意思是鸡、猪、狗等牲畜不要错过繁殖季节,让七十岁的人有肉吃。后来,在口语化的红豆博客中,人们把“吃”(q)这个词换成了一个更通俗、更流行的词。“吃,也吃”是一个古老的吃的词,但它的含义比吃更广泛。它不仅用于吃固体食物,如水果,也用于液体饮料,如茶和酒。这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古代酿酒没有经过类似于今天的蒸馏技术,当时酿造的酒还有食物残渣。所以古人常说“一壶浊酒”“一杯浊酒”。喝酒时,酒里的食物残渣要一起吃,以免浪费;茶叶不是像现在这样泡着喝,而是嚼着煮着喝,有时还会加生姜等调味品,最后把茶叶全部一起吃。所以叫喝酒喝茶。后来汉字简化了,吃就换成了吃,两个意思都用一个字形,就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吃”字。
说到吃,中国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食材丰富,菜系多样。甚至传统节日也有相应的美食,比如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绿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而且古人不仅爱吃,而且懂得吃,还在书页上用三言两语描述了一道美食:平常吃的常见刀削面,在古代顺口溜里是这样的:“一叶落锅另一叶浮,另一叶离面刀,银鱼落水,柳叶乘风上树梢”。想不到普通的煮面过程也能如此诗意有趣;夏天酸梅汤解暑必不可少,所以有“底必曲以沥水,暑必燕山自然凉;一只铜碗的声音在街上叫着“一杯冰水和梅子汤”。老北京人经常会听到孩子手敲冰灯的清脆声音,“清脆、清脆、明亮”。是卖冰酸梅汤的小贩,走街串巷,炎炎夏日喝一碗,“心满齿,如露洒心”。
不仅老百姓喜欢吃,古代文人也以理性的方式谈论食物,这使得古诗词不仅充满了浪漫浪漫的情怀,悲欢离合,而且充满了烟火气。说到吃,如果说苏轼是文人中的第二,再没有人敢称他为第一——他爱吃至深,留下无数食谱,高兴时写一首诗,不小心占去了美食诗的一半。贬谪黄州时写了一首《初抵黄州》:“长江围郭知鱼之美,好竹树连山感笋之香。”见清波知鱼美,见笋香,颠沛流离时有此趣,不能不叫智者的豁达;然后他写了《猪肉颂》:“净洗锅,无水,柴头不烧。不要在他熟悉自己的时候催他,火满了他就漂亮了。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贵的不肯吃,穷的不懂做饭。早上起来做两碗,全是自己的钱。”不仅详细介绍了红烧肉的做法,还顺带宣传了黄州的猪肉。被贬岭南后,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懊恼。而是说:“一天三百颗荔枝,他是岭南人,早就这样了。”他说岭南真是个好地方。四季如春,每天都有新鲜水果吃,尤其是荔枝。以前不知道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了荔枝我真的想留在岭南!
然而苏轼虽然爱吃,但他追求的从来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对饮食的兴趣。正如他所说“雪沫奶花飘午后,蓼蒿笋尝春菜。人间的滋味是纯粹的欢乐。”一杯茶,一盘菜,可以悠闲地享受春天的味道,但这些清淡的东西才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陆游也认同这一点。他在《老薛安笔记》记载的一段人生感悟中写道,曾经有人说过,早上起来喝一碗热粥,然后躺回去睡一会儿,感觉粥在胃里温热。吃起来又甜又香!的确,虽然美食千百种,但吃好喝好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喝完粥,你会得到一个枕头,你在梦里仍然是在家里。”一碗热腾腾的粥,一张甜甜的床,一个温暖的胃和安心就足够了。只要你心里踏实,问心无愧,无论多努力,多漂泊,多坎坷,都像是一直待在家里,安全舒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吃好远胜于吃到山珍海味却味同蜡,捧着金杯玉盏却畏祸。
也许所谓平静的岁月,就是能好好吃喝,不担心,不害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郝思思)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