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他创作的一部小说是什么)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9月10日21时49分57秒 350 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他创作的一部小说是什么)-第1张图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面。资料图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他创作的一部小说是什么)-第2张图片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雕塑。影像中国

在大学里教授《俄国文学史》已有几年光景,开课时面对的都是进入大学不久的青涩少年,对他们而言这门课没有语言类课程那么枯燥,有很多故事可以听,有很多画面可以想象。在20世纪的俄国文学史讲授过程中,我很喜欢讲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站在讲台,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的变化,看到青春脸庞上闪烁着光芒的眼睛。

4个保尔·柯察金

提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们大多会心一笑,一起背诵那段有名的文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孩子们知道这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知道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形象,可是这本书成为经典的缘由他们却很少探究。我在中学阶段读过这本书,当时只读了个热闹。后来再次翻开此书,掩卷而思,愈发勾绘出一个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保尔·柯察金,这种生命力是一个又一个不同阶段人物形象的整合。

小说开篇,12岁的保尔·柯察金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少年。他学习一般,在补考的时候恶作剧,以致被退学,这实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让人头痛的半大小子。我问学生,这样的保尔你认识么?教室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还笑作一团,一定是想起了少年时的些许囧事。于是我知道,少年保尔,学生们是喜欢的。保尔的第二个形象很是浪漫,他遇见了活泼、有教养、善良的冬妮娅,冬妮娅的水手服、冬妮娅的笑声、冬妮娅蓝色的眼睛都牵动着保尔。这是两个人的初恋,来自不同生活圈的少男少女小心翼翼地靠近。我讲到冬妮娅在花园不时张望就为了能够遇见保尔,课堂上的女孩子们会双手托腮静静地听;我讲头发乱糟糟的保尔任由冬妮娅打理,有些男孩子脸上会有羞涩;我讲到后来保尔因为强烈的自尊心和界限感致使二人分手,有个女孩儿告诉我,这是初恋苦涩中特有的浪漫。

两个保尔之后,课堂的氛围有了明显的变化。保尔不再是起初遥远的、一板一眼的形象,他逐渐靠近,让人有了熟悉的感觉,于是第三个保尔呼之欲出。第三个保尔以骁勇善战的姿态出现在战场,大腿受伤,感染伤寒,头部被弹片击中。战争的残酷迫使他经历伤痛、疾病,但同时也带给一个男儿展现血气方刚的天地。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看到认真阅读的保尔,小说《牛虻》的主人公在很多时候成为保尔的精神支柱和榜样。伤痛迫使他离开战场加入国内的一系列工作,剿匪、党团建设、铁路修建等,保尔在参与每一项工作时依旧秉持着全力以赴的冲劲。事实上,这时的保尔也不过20出头,这股冲劲是其生命力最原始的一种表达,即对所热爱的全情投入。所以,即便当代大学生对保尔在这一阶段的行事方式各有看法,却都认同全情投入所带来的淋漓尽致的畅快。第四个保尔在全书中所占不过薄薄四五十页,且不断辗转于疗养院、手术台与病床之间,虚弱、瘫痪、失明一点点将他困在方寸之间,此时保尔24岁。当讲到保尔的年龄时,我在课堂上看到错愕、惋惜的脸庞。此时,学生们心里对保尔,对这本书有了温度。

少年的鲁莽,青年的横冲直撞与突兀的倔强,生命存续边沿的思索与回顾,4个形象捏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保尔·柯察金。近些年来,世界性文化的整体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红色经典的评价视角,原本精神意向的崇高地位降低,艺术审美特性成为这类作品的主要评价机制。与19世纪俄国经典现实主义巨制相比,这部作品的原文和各类译本在人物多样性、语言风格以及情节架构方面有所逊色,因而也引起了关于其文学价值的一些争论。我们不禁要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何可以长时间位列经典之席?

与时代共振

对于经典文学的理解始终是不断变化的,或强调文本内部的审美价值,或崇尚文学向外部社会传递出的推动作用。这两种界定均有理有据,但若完全割裂开却失之偏颇,因为作家本人对内负责笔下文字产出,对外尽情感知所能触及现实真实,再经过转化形成作品,于是每一位作家都成为联通内部文字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媒介。优秀的媒介承担者需要向读者展现一个可触可感的文学世界,这其中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拟,但引发与读者的情感共振则更受青睐,正是这种共振在文字、作者、读者与现实真实间形成互文。经典文学中的经典二字即是震动所产生的余波,在时间的洗礼下延宕绵延。从这一点来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全符合经典的要求。当代评论家列夫·安宁斯基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由衷言道:……它将我彻底改变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向我讲述了我们父辈的故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本不了解我的父亲,是它向我展现了一种新的现实。这里的新的现实真实存在过,那些也曾恣意青春的真实少年们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巨变中,将生命的热度与热情和盘托出,不断探索并实现其对价值的理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不久即引起极大的轰动,仅1935年一年在苏联境内的印刷量就达到了200万册,人们在图书馆甚至需要排队等待这本书的借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不久即译介至中国,并在新中国成立的十几年间掀起了阅读该书的第一个高潮,除全译本、缩略本的出版外,亦有改写本、连环画、舞台剧等多种传播形式。2000年,由中国和乌克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央视播放,再一次引发读者对作品的关注。据统计,电视剧播出期间,北京图书大厦该书15家出版社的诸多版本在半月里被抢购一空。

当我们重新审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可以感知到一个不断勃发、短暂却热烈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早期野蛮地撞击着生活空间的束缚,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在矛盾、争议中撞得满头是包的保尔,却在矛盾夹击中坚定一个信念并始终沿此前行。信念与梦想有许多相近之处,它们更像是人在困境中提着的那口气,有这口气在,生命是有颜色的、有光芒的。保尔在坚持信念的进程中,从早先的蛮干到后来的反思调整,完成了个体内在的启悟和成长。第四个保尔缠绵于病榻却从未安心养病,一刻不停地想着重新回到工作中。启发年轻的共青团员、申请去报社当助手、书稿丢失便重头再写,这些看似忙乱的折腾逐渐让保尔获得了掌控生活的能力。掌控生活是今天多少人为之持续努力的动力之一,这样的保尔始终与我们发生着共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视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磨难作者几乎全部亲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作者大量阅读书籍以弥补自身文学素养的缺失,肉眼可见的结果是那一摞厚厚的手稿,而从手稿延伸出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自我生命存续状态的探索,这是对生命维度的拓宽。作家创作之初恐怕从未奢望能获得诸多殊荣,所以即便手稿丢失、双目失明也要完成对这一生的回顾。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作家在写完最后一个字时长长呼出的那口气,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送给自己的一份圆满。

铁矿石在锻造成钢的过程中是煎熬的、痛苦的,熬过这些才能获得质变。有用之钢又是众多大小不一矿石的合体,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正如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众多保尔,从青涩到有力,从粗粝到精粹,最终百炼成钢。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