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球爆炸,云爆弹
在《T日》里提到用气球炸弹作为第一波,突袭台湾的防空和指挥体系,有很多反对意见。大多集中在为什么不用导弹、战斗机、远火突袭?理由很简单:需要在不引起台湾方面警觉的情况下实施第一波震撼(shock and awe)打击;导弹、战斗机、远火有很多活需要干,要省着点用。解放台湾只是一场战斗,中国的事情还很多,不能一锤子买卖都消耗到台湾了。没有办法的话,该怎么打还怎么打,节省弹药根本不是问题,但有办法为什么不用呢?再说,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打击手段,难道不香吗?
高空气球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这是匈牙利的高空气球,达到30640米的高度
美国世界景观公司计划释放的吊挂亚轨道景观滑翔伞的高空气球也达到30000米高度。这和气球炸弹的思路很相像了
气球炸弹是利用平流层稳定的自西向东气流,不利用白不利用。气球炸弹的思路在二战时代就有了,日本想用气球炸弹攻击北美目标,但技术上问题太大,最后很少有炸弹落到北美,仅有的战果只是点燃寥寥几堆不大不小的森林火灾。时代不同了,炸弹用滑翔增程后,落点受到气球飘飞轨迹难以精确控制的问题极大减小,在15000-20000米高度释放,滑翔几十上百公里然后击中目标不成问题。
这和从飞机上释放制导炸弹然后滑翔在原理上一样,但还是有差别。飞机上释放有初始速度,但一般在中空(5000-8000米高度)释放。气球释放的初始速度可以忽略不计,但用1000-2000米的自由下落形成初始速度再转入水平滑翔,加上更高的释放高度,同样可以达到较大的滑翔射程。飞机用的滑翔炸弹为了结构紧凑,采用可折叠弹翼,翼展有限。气球炸弹可以采用固定弹翼,翼展和展弦比增加的限制很小,滑翔比做到8以上无压力。也就是说,在静止空气里,每下降1米,可换取8米的前进距离。作为参照,航天飞机的滑翔比也有4.5,滑翔伞更是高达11。
航空炸弹的弹翼翼展限制较大
气球炸弹的翼展做到滑翔机那么大还是有困难,但比航空炸弹大大增加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不需要折叠,固定的就可以了,简化制造
大陆到台湾的距离远远小于日本到北美,气球飘飞轨迹散布在滑翔航程内是可以保证的,这不会是放飞到太平洋的无用功。事实上,一定的散布反而是好事,增加对目标的覆盖。
卫星制导则解决了精度问题,这和飞机投放的卫星制导炸弹没有不同,不存在气球炸弹无差别杀伤的问题。
成本问题:制导炸弹总是比无制导炸弹更加昂贵,但这已经是战争的必要成本了。即使航空使用,铁炸弹也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放手使用,比如无差别轰炸、地毯式轰炸。火箭弹也同样如此。要投送同样重量的战斗部,火箭弹、导弹的成本最高,飞机次之,气球最低。无人机在成本上略低于有人机,但在可预见的将来,无人机能携带的都是小炸弹,打打塔利班没、折腾亚美尼亚问题,高烈度战争就不给力了。
气球炸弹可以密集使用,短时间里就释放大量气球炸弹,以便在第一波里密集打击。对于后续打击,则可以悠着点,不断少量释放,保持空中持续有可用的炸弹。在几十公里以内散布的发射场上同时升空几百几千个气球炸弹不是难事,在夜间释放还可保证隐蔽。气球炸弹的雷达和红外特征可以忽略不计,对方想探测都难。气球的面积大,但由于材质的关系,雷达反射特征反而小,特别低的速度也被常规的防空雷达当作虚警而忽略。如果被对方探测到,需要用昂贵的高空防空导弹或者战斗机去打,正好消耗大量防空力量。
战斗空域管理问题:只要有立体作战,总是有避免友军碰撞的问题。气球的飞行高度大大高于飞机活动高度,这不是太大的问题。滑翔炸弹的飞行需要综合统筹,飞机、导弹之间本来也是要统筹的。
气球炸弹由气球、简易火控装置、悬挂和释放机构、制导炸弹构成。气球用氢气球就可以,成本低,浮力大。氢气球有一定的安全顾虑,但氢气球采用多球体或者隔舱可以确保漏气安全,至少可确保炸弹慢慢下落,不至于一下子掉下来。如果落在海峡里,自然是无害的;如果有可能落在大陆,既可以马上装定海上无害位置,提前释放,也可控制在空中自爆、无害化。所以安全不是问题。
简易火控装置只需要北斗接收机、无线电信标机和可以接收上传的目标数据装定机构,十分简单。升空后,每分钟或者几分钟报告一次自身位置和高度,由地面站负责自动标绘航迹、装定目标和控制释放。
悬挂和释放机构就是简单的机械闭锁,彻底的低技术。
制导炸弹可用任何现成的制导航空炸弹,爆破弹、杀伤弹、穿甲弹、燃烧弹、子母弹、云爆弹,什么都可以上。气球的浮力大,吊重磅炸弹没问题。为了适应各种目标,不过度杀伤,夹杂各种轻重磅炸弹也没问题。一个气球吊一个炸弹可以,吊几个炸弹顺序释放也可以,灵活得很。不过受到全自主目标识别和制导能力的限制,不宜用于机动目标。好在攻台作战中不缺固定目标。台湾也就那么点地方,想机动也机动不到哪里去。需要简单的滑翔套件。由于掉在气球下,没有气动问题,固定弹翼的简单套件就可以,都不需要战斗机携带时需要的自动收放的折叠弹翼。
发射气球炸弹的部队几乎没有技术要求,到达阵位后,卡车上的帆布篷一揭,氢气瓶开始充气,到时候听命令释放,完事。这些任务由预备役或者民兵完成毫无压力。场地也只需要一片空地,公园、运动场、停车场、露天堆放场、田野,都可以。也没有弹道导弹发射时精确定位的要求,气球炸弹的精确命中在于末端制导,不在于发射端。
每个气球升空后,自动广播自己专有的序列号,战区的共享数据库里则有弹种、威力数据,便于火控单元跟踪与控制。战区分配资源的时候,把特定的序列号发给特定的火控小组,后者就可以接管控制了。
气球升空后,就由火控小组接管了。每个火控小组2-3人足够,可以轻易控制至少10个气球炸弹,既可以从固定的建筑物里运作,也可以从野战车辆上运作。技术装备很简单,需要能接收战区的目标信息广播,需要能接受气球无线电信标发射信号的接收机,需要能发射商船火控数据的发射机,还有就是控制终端。
控制终端用简单的台式电脑就行,控制划归自己负责的气球炸弹,根据球上广播的的北斗信息,随时标绘精确航迹。战区负责汇总和广播打击清单,然后像网约车系统一样,前沿战斗部队(第一波时就是潜伏进去的特种部队,或者总部预案)上传打击请求,包括目标位置、性质、建议使用弹种和威力,战区负责广播,各火控小组根据目标方位、打击要求和自己控制的炸弹的实时位置抢单,并把抢单成功信息通过战区发回到前沿部队。战区可能需要监控,确保没有漏单,有漏单危险时,调用其他手段(如导弹)补单。
由于15000-20000米高空的滑翔炸弹有几十到上百公里的滑翔射程,台湾岛没有多少大,容易做到在任一时刻都有炸弹大体覆盖全岛。飘飞到台湾东部依然没有消耗掉的气球炸弹可以按照预案中的次要目标清单相机打击。这时过程倒过来了,火控小组根据清单和划归自己控制的炸弹的相对方位和射程覆盖情况,上报自己的选择,由战区批准,然后释放炸弹。战区根据战况,不断更新次要目标清单。
火控小组手头的炸弹用完了,可以向战区申请新升空的炸弹,继续后续攻击,就像网约车把人送到地方了,就可以重新加入抢单一样。
这样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作战体系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需要海量的通信、协调。但在现在,商用平台都是现成的,在规模、复杂性、实时性方面一点不比军用要求逊色,可靠性也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完全可以拿来主义。
最重要的是,这是以最低成本、最高密度、最长时间、最大威力对台湾保持持续精确打击的有效办法,而台湾方面几乎无法防御。
气球炸弹基本上无法探测,因此无法预警。唯一有可能暴露踪迹的是无线电信标机的广播信号。但用后方的中继气球的话,后向的低功率视距内定向信号很难截获,不过技术要求比简单的广播要高一点了。即使截获了猝发信号,也最多只能提醒有情况,难以跟踪,更不可能当作反辐射信号源。
气球在高空,高炮和航炮打不到,导弹打不仅效费比一塌糊涂,而且无法锁定。美国就是利用这一点,在冷战时代对苏联搞高空气球侦察,弄得苏联很恼火,最后是研制了和U-2侦察机对标的M-17高空飞机专门打气球,但还没有等到投入使用,苏联解体了。台湾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还不是眼瞪着干挨打,因为看都看不到,只有不知道哪里落下来的炸弹落地的时候才知道大祸临头。
在第一波打击里,且不说对具体目标的打击的后果,这样没有任何预警但又高度密集的打击非常摧毁士气。对解放军来说,一枚动辄几千万的弹道导弹可以换几十上百颗气球炸弹了,更加珍贵的弹道导弹、远火、战斗轰炸机还有大量机动目标要打,解放台湾也不是一锤子买卖、以后不过了,为什么不呢?
气球炸弹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