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9月06日20时04分32秒 371 0

压力这玩意,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

偶尔抽冷子加大剂量,就容易让人产生窒息的快感。

如果非要套用管理学中的OKR和KPI概念,给压力做一次量化——憋了两天稿,就写出七个字?leader对于我拖稿的理由很不满意,毕竟他只负责O(哦),而我需要完成 kill rational(neng死合理性)。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1张图片

解压,是所有职场人都要面对的课题,而不同的人则呈现出解压方式的生态多样性。

下班回家停车场里,上楼前驾驶位上的最后一支烟;凌晨时分背上鱼竿和马扎,在水边落座抛竿不动如山;挂上耳机,听着各种AMSR亮着灯入眠。

年轻的职场人们往往不具备私人座驾,也没有全套渔具武装自己,而所面临的压力并不比身居高位的人来得少。

随着世界熵增不断加剧,周围的压力逐渐从稀薄变得粘稠,日益增长的解压需求与相对单调的解压方式形成不平衡的矛盾。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生意。一门瞄准年轻人压力背后的生意,正开始进行收割。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2张图片

通过X音、X书、X站等平台搜索解压关键词,能得到五花八门的解压结果,恨不得立刻下单购买,亲自上手体验一番。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3张图片

AMSR道具解压声控球,捏碎时不仅能展现蛋碎一手的暴力美学,爆裂时劈啪作响的声音更是摩擦了脑颅内的多巴胺。闭上眼,倾听,脑海里浮现的是破碎的美,毁灭的哲学,爆浆的鸡排在口腔中迸发.....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4张图片

作为一个没有超能力被现实毒打也不相信光的人,这辈子也轮不到自己拯救地球了,但是只要下个订单,扮演毁灭地球的大反派还是可以的。靠拉,靠锯,靠挖,毁灭世界,多种姿势,任君选择。

只要舍得下单,解压轻松搞定。当然,如果你不想等待,只需要买一张票——一张解压馆的门票,压力同样一剪没。

解压馆,解压经济的高阶进化形态。

50—158的门票价格,约等于社交饭局的一次AA制买单,两个popmart盲盒,半次密室逃脱之旅......买得来吃亏,买得来上当,买得来解压体验。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5张图片

其他项目都能理解,分娩体验解不解压不知道,电压肯定管够

如果你看过视频,你会以为解压馆是一个可以肆意尖叫、暴打渣男、发泄情绪、宣泄暴力、静心疗愈的完美场所。

实地探寻后发现,或许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解压馆通常空间逼仄,还没开始尝试解压项目,狭小空间产生的压迫感就悄然袭来。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小小的解压馆里,每项活动还各有门道。

体力消耗型项目:

包括但不限于戴上拳击手套爆锤穿有各种代号类T恤的人偶(如果你在家跟着视频学习打拳,付出的成本仅仅是一副拳击手套);砸瓶、砸盘、砸键盘、砸屏幕(门票通常只能砸两个找找感觉,想多砸得加钱,砸的越狠,钱包越惨)。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6张图片

挥洒汗水的劳动总是让人倍感欣慰,当年的春晚,大锤80小锤40已经成了大众心理的锚定价位。同样是打砸,解压管理也是明码标价,多砸多费。

一不小心没控制住数量,就会上演人(压力)还在钱没了的名场面。

治愈型项目:

用毛线枪一顿突突制作定制化图案毛绒制品的TUFTING;颇具艺术气息的DIY颜料然后向模型肆意泼洒的流体熊。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7张图片

毛线枪在手感、造型、原理、用法上,与装修使用的电钻基本吻合。毛线枪可以通过预制的模板打印出喜欢的造型,电钻与想象力结合同样可以在墙上留下问号和感叹号。

若非要说出区别,一个是能够舒缓压力具有艺术属性的活动,一个是为了维持生计。

除此之外,其他项目大多是包裹着时尚和精致的外衣,充满了田园、可爱、INS风,以吸引人拍照打卡为目的,打着解压的噱头而已。

在多扎了一个屏幕并承诺给解压馆行业打广告之后,我和一位解压馆的员工大橘接上了头,聊了聊他们眼中的解压馆和来解压的人。

出于成本考虑,解压馆的场地一般都不大,我们拍项目的宣传图片都要用广角,会显得空间比较大。还要尽可能隔出多的项目房间,项目尽量多,才会让人觉得值,花钱订票。

星空艺术馆、失恋博物馆、汉服体验馆这种网红打卡场馆的旁边,也是开解压馆的好地方。门票会采用捆绑和套票的形式,一般人来了会想着一次都玩个够,套票的优惠价格也能达到促销的目的。每个场馆单张票价接近100吧,套票卖个138或者158,只要有人买就是稳赚不亏。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8张图片

买票来玩的人,女生比男生多。一般是一群女生一起来,或者男女结伴来,很少见男的自己买票来玩。

其实真正来玩项目的人也不多,但是进来的人拍照打卡是真不少。有时候人多了,还能见到自发排队,等待拍照的名场面。

在3D针墙摆pose,手持尖叫鸡,拍照在点评软件的评论区里都形成公式了。但是如果只是来体验项目不拍照,那10到15分钟就能溜达完,毕竟地方就这么大。

虽然门票没有剧本杀、密室逃脱动辄几百块那么高,但解压馆的体验感和互动性一般,很容易被打上性价比低的标签。

虽然除了场地费用,其他成本都比较可控,但是经营还是有压力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的作用就是打卡,拍照,录短视频,发朋友圈。

所以很少有顾客会选择复购,我见过来的最多的一位是个男生,我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渣男’。他每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来一次,只不过每次一起来的女孩都不一样......

为什么从解压馆出来后,我压力却更大了?-第9张图片

解压馆在某点评平台的项目宣传照片,我愿称之为花钱撒币

以解压馆为代表的解压经济,最早源自大洋彼岸的欧洲。当地的打工靓仔们不堪忍受一周40小时的工作量,于是有人买下了一间废弃的教堂,重新布置后提供打砸式的泄愤服务。

或许在代表信仰的教堂里发泄压力,展示人性内心狰狞的一面别有一番风味,这种原教旨的解压馆在坊间流行开来。

其实在疫情限制大规模活动之前,欧洲最著名的解压方式是西班牙的奔牛节和英格兰的足球比赛。

前者会上演脱缰的公牛在道路上追逐人群的戏码,人跑起来压力与刺激相重合,屁股在和牛角若即若离间,获得了双倍的快乐;后者每逢足球比赛结束,球迷间就会上演全武行角逐,释放压力与不满,足球流氓早已成为英格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至于如今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的解压馆,似乎和在足球场上流行起来的飞盘项目并无不同。作为一个底层打工人,于我而言,最大的压力就在于穷。没钱,才是压力的根本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