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导论》——对中国古代外交的感悟
一个人不可能是独立的,他会与其他人产生相应的联系,而对于民族对于国家也是一样,民族的交融、国家的外交,都是各有缘起,各有发展。
《中国古代外交导论》是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青年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朱小略的全新力作,作者在大量史料研究的基础上,为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外交研究的起源、学派、代表观点及学科史的演进历程,带领我们触摸中国古代外交的真相。
提起中国古代的外交,你会想起什么?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是鉴真东渡还是玄奘西行?又或者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有郑和下西洋?那么,这些事件到底算不算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指引,去了解中国古代外交的内涵。
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外交与对外关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讲解了对于外交的理解在时代中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作者也为我们点明研究这些内容的意义所在。在1981年5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标志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成型,而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学界达成共识。历史上的中国并非孤立的、与外界隔绝的亚细亚孤儿,而是一个与域外有着2000多年交流关系史的伟大国家,故而研究自上古史,中国与域外的交流史。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可能都会有着这样的疑问,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直是完整统一的国家,中国曾经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三个较大的分裂时期,那么分裂时期的邦交活动要如何理解呢?这些时期的交流可以认为是外交吗?我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争论的问题,因为分裂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分封诸侯国之间的邦交行为、统一王朝衰落而导致的军阀割据、外族入侵导致的政权对立都具有时代的特殊性。
中国历史跨度的时间很长,古代外交亦是一个既有长期的延续性又有鲜明的阶段性的历史现象。在传统文献、出土文物以及外国史料的互相印证下,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外交有更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