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为什么杀他奶奶?朱祁镇是明君还是昏君
明宣宗朱瞻基当了十年的皇帝驾崩了,九岁的儿朱祁镇登基了,这就是有名的“明英宗”。“英宗”不是一个好庙号,历史上叫“英宗”的只有宋英宗、元英宗和明英宗,但这三位“英宗”都没有很英明的作为。
宋英宗赵曙为宋朝第五位皇帝,在位只有四年,除了大礼义之争,无所作为。元英宗为元朝第九位皇帝,在位只有三年,因登基后实施改革,触动守旧派利益,被守旧派刺杀,死于“南坡之变”,死时二十岁。
明英宗朱祁镇却是当了两次皇帝,为明朝第六位、第八位皇帝,一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再从地狱到天堂的“过山车”式经历。其间遭遇了“土木堡之变”被俘,回来后又被“南宫囚禁”,最后又成功复位,这是任何皇帝都没有的。造成这样的结果大家都认为是由于王振乱政,但我认为他的奶奶张太后,和三位辅政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住。
张太后不是好奶奶
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他妈,明英朱祁镇奶奶——张太后,张太后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说他孝顺贤德,精明能干,辅佐夫君、儿子仁贤治国,到孙子朱祁镇时“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但是她对朱祁镇后来的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没有对朱祁镇进行正规的帝王教育
朱祁镇九岁当皇帝首要的事情就是进行“帝王教育”,九岁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教育的好坏决定将来的成就,作为帝国的首脑“帝王教育”很重要,朱元璋就非常重视这一块,朱标五岁就开始聘请大儒教习。对帝王教育聘请帝师是很重要,历史上最有名的帝师,莫过于万历皇帝的帝师张居正。但我们在历史没听说过朱祁镇的老师是谁,反而是太监王振成了他的启蒙教师,朱祁镇一直称呼王振为“先生”,王振在朱祁镇面前也不称“老奴”。这说明张太后没有很好的为朱祁镇请帝师,对其进行正规的帝王教育。看看清朝孝庄太后对康熙的教育,就知道张太后有多失职。
王振是张太后派去照顾朱祁镇的,可派去后张太后就不管了,以致于王振从朱祁镇九岁一直跟到大。在深宫中这个都是女人和太监的地方,王振陪朱祁镇从小长到大,说白了就是亦师亦仆,朱祁镇能不对王振产生依赖感情吗?从他南宫复位后为王振建祠堂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个人的师生情不一般。虽然大家说这是朱祁镇昏庸糊涂的象征,但一个从生死线上爬过来的人,就是再糊涂也该清醒点了。
张太后对王振渴望权力的欲望一清而楚,虽然经常敲打他,甚至在五位顾命大臣面前威吓他,但始终没换掉他,也没杀掉他。作为政zhi家发现危险就应该立刻清除后患,但她没有这么作,最终酿成大祸。这说明张太后所谓的有贤德,就是大事上明理,但不管具体细节,实际上是甩手掌柜。
2、贪恋权力
朱瞻基死时就害怕他儿子太小,管理不好国家,当时有宫中有传言让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继位(这传言我认为绝不是几个宫女、太监嗐议论的,一定朝中大臣议论的),我们在这里先不说法统不统,朱祁镇当时九岁,朱瞻培二十九岁,并且也是张太后的亲儿子,而且朱瞻墡素有贤名,这时要是立朱瞻墡为皇帝对大明朝来说肯定比立朱祁镇好。但张太后没有,而是拉着朱祁镇的手对大臣们说这时新皇帝。然后她开始摄政,虽说太臣们请她出来垂帘听政,她推辞掉,但大权仍在她手中。
当然了这无可厚非,为了法统的需要,能避免减少国家的动荡。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张太后这个时候少说也五十多岁(张太后出年月不祥),这对古人来说已经岁数不小了,她啥时候会死都不知道,她死后必然留下“主少国疑”的局面,后来她死时朱祁镇才十六岁,而且她死时也没作朝政布局,仅靠几个老头在支撑。
作为太皇太后,张太后对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长期压制。本来儿子小母亲可以扶持一下,但我们看到从王振乱政,到土木堡之变,孙太后都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仅在于谦立郕王朱祁钰时支持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中原因我想是张太后对儿媳妇长期压制太狠,以致于她变成没有什么政zhi主见的一般人。
有人说也许她本来就是这种没主见的人,可大家别忘了孙太后原来只是个贵妃,非常讨朱瞻基的喜欢,朱瞻基为了她把胡皇后废了立她为后,这样的女人没有一点头脑也是不可能的,后宫的争宠可是非常厉害的。史料上说,孙贵妃被立为皇后后,每次皇帝宴会,张太后都要皇帝请出胡皇后坐在前头,以示不忘旧人,但这正说明张太后对孙皇后是非常压制的。
“三杨”不是好辅臣
1、典型的老人政zhi
朱祁镇当皇帝的前期主要由杨士奇、杨荣、杨博、张辅、胡滢五位顾命大臣辅政,但这五位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加上张太后这是典型的“老人政zhi”。朱祁镇登基时杨士奇七十一岁,杨荣六十五岁,杨博六十四岁,张辅六十一岁,胡滢六十一岁,这中间没有一个人是四五十岁的年轻人。而且这几个人一干到死,杨荣死于正统五年,杨士奇死于正统九年,杨博死于正统十一年。张辅为英国公是武将,胡滢原来管礼部的,后来因印信丢失案下过狱,无权,内阁主要是由“三杨”负责。
“老人政zhi”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政策守旧,政zhi气氛沉闷,后备力量培养跟不上,容易让年轻的皇帝反感。我们看过许多历史剧,大部分顾命大臣都遭到年轻皇帝的拼命反抗,甚至都落不了好的下场。虽说“三杨”贤明,但在内阁掌朝近二十年,即使不威权也自带威势,小皇帝能没意见吗?小皇帝下跪为王振求请能说心里没意见吗?
2、没有及时培育政zhi后备力量
为什么说“三杨”不是好辅臣呢?主要这三个老头只管自己干,没有为朝选拔培养后备干部,没有让年轻人进内阁锻炼。杨荣死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应该培养年轻人,但后来的“二杨”也没办,张太后也没办。导致“三杨”死后,内阁没有正直的大臣,没人能够制衡王振。
史料上多说王振为人奸诈,不让正直的人进入朝廷重要岗位,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那么张太后和“三杨”都清楚王振的欲望,为什么不在活着时候培养好抗衡王振政zhi力量呢?说白了还是恋权,宁可自己累死,也不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再加上王振受到张太后的训诫后,开始耍两面派,在“三杨”面前装的规规矩矩,背后耍小动作,坐等三个老头死后好插手朝政。
3、不给朱祁镇见习朝政的机会
一般情况下太子都是很早就开始见习朝政,接受锻炼,为的是登基后能有从政经验。可“三杨”干的太好了,把什么事情都处理很圆满,反而让皇帝没什么事干,这让从九岁就开始当皇帝的朱祁镇得不到实际锻炼,没有多少从政经验。看看康熙帝,也是八岁登基当皇帝,但十四岁就开始亲政,擒鳌拜、平三藩,见识大风大浪(当然朱祁镇不能与康熙相比)。
史料上说“三杨”干的非常好,非常称职,什么事情都是办好后只让皇上盖个印就可以了,而且盖印的还是司礼太监王振,朱祁镇基本上没啥事,这能得到锻炼吗?就象现在的有些家长,从小给孩子啥都包办,伺候的舒舒服服,结果长大后孩子成了废物。
毛主席为什么点了明英宗
毛主席在点评明朝皇帝时说:“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按说明英宗朱祁镇搞出了“土木堡之变”,还杀了大英雄于谦,应该是个昏君才对,可毛主席为什么说他搞的稍好些呢?反而没有点大名鼎鼎的明仁宗、明宣宗呢?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通过仔细分析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1、少年有雄心
朱祁镇从个人能力讲不及父辈、祖辈,但也并非十分窝囊,少年时期就非常崇拜太祖、成祖,以及父亲宣宗御驾亲征的气魄,朱瞻基活着的时候就曾经指着马问他:你长大后敢不敢率军亲征?朱祁镇就回答“敢”。因此,当麓川平缅宣抚司长官思任法野心膨胀,举兵内犯时,朱祁镇和王振坚持军事武力征伐,最终通过三次征伐平定麓川,重新调整了云南边境及缅甸的“三宣六慰”,稳定了对西南部的控制。
但朝廷在决策“三征麓川”时内阁是反对的,很多朝臣不主张用兵,主和派与主战派争论激列,特别是“三杨”主张放弃缅甸领土。我们知道当年是内阁大臣杨士奇建议明宣宗停止对安南用兵,放弃交跂布政司的。正是由此才助长了西南少数民族土司们的野心,引发了边境安全地震。当时朱祁镇和王振急于建功,才坚持出兵的,不过后来“三征麓川”却变成了王振的罪责,说是因为三次用兵导致明朝空虚,才引发蒙古南侵。
蒙古势力的恢复也是明宣宗在“三杨”的建议下实施军事收缩的结果。从1428年朱瞻基亲征蒙古后,明军已有二十年没与蒙古打过什么仗,士兵的战斗力下降的厉害,军队内也十分腐败,这也是朱祁镇亲征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被俘不失节
土木堡失败被俘后朱祁镇并没有荒张,而是镇定自若,虽没有慷慨就义,但也不失天子气节,拒绝写招降书。没有像宋徽宗、宋钦宗那样苦苦哀求,答应各种条件,丢尽宋朝的脸面。而且还能与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等,最后都交成朋友。
在软禁南宫的八年里,能够平心以待,耐住寂寞,忍受景泰帝的各种猜忌,最终熬到复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3、复位后能够勤于政事,临死遗昭废殉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面对的朝政形势并不乐观,徐有贞、石亨和太监曹吉祥自持复辟有功,愈发骄横,不法越轨事件越干越多。这次朱祁镇不再那么冲动,而是耐心等待时机成熟。先是让徐有贞和石亨、曹吉祥相斗,逼得徐有贞先出局。后又和内阁李贤等文臣联手,逐步消弱石亨、曹吉祥势力,等拿到不法证据,先拿下石亨侄子石彪,软禁石亨。最后逼迫曹吉祥造反,一举铲除石曹奸党。
任用李贤、王翰等一批贤臣,辅助政事,惩治不法勋戚,严格吏治,整肃朝纲,打击贪污腐败。同时整顿军政,加强武备,重用柳溥、韩雍、白圭、王越等人职掌军政,训练士兵,提高军队战斗力。并借曹吉祥案抑制宦官势力,打击宦官的不法行为,逐渐消除宦官涉足军队,在军队中树立个人威信。
但是明朝这时已经建国八十多年了,许多社会问题已经暴露显现,非得是明主大手段治理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朱祁镇显然不是明主,虽然复位后兢兢业业,但社会问题依然严重。
朱祁镇复位后有感于自己被囚禁的经历,释放了被朱棣囚禁五十多年的建庶人(朱允炆的幼子朱文圭),这位建庶人从两岁就被关在中都凤阳,出来时连牛马都不认识。另外,朱祁镇还不离不弃为自己哭瞎了的钱皇后,临死时不顾周皇后的强烈反对,要求一定要把钱皇后与自己合葬(钱皇后无子)。朱祁镇还临死前拉着太子下遗昭,取消了自朱元璋开始的嫔妃殉葬制度,停止了使这一惨绝人寰的恶政。
总之,朱祁镇不是个英明的皇帝,但是个好人,虽然杀于谦让人唾弃,但那是政zhi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