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谁赢了(谁才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
赤壁之战谁赢了(谁才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曹操解决完袁绍,平定北方之后,向南率雄兵百万和刘孙联盟开战,不料因为赤壁之战的失利而暂缓了统一天下的步伐,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其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我们家喻户晓的故事:"诸葛亮借东风"、"周瑜打黄盖"、"黄盖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庞统铁索连环"等等。那么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究竟是如何的?为什么号称"雄兵百万"的曹操军没能打败刘孙联军?谁又是这次战役的最大赢家?
蜀汉得势,天下三分
要说刘孙曹三家谁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获利者,当然要属要地没地,要钱没钱,兵少将寡的刘备了。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最多五万人,其中东吴水军占大多数,"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而且当时东吴之主孙权还和手下的大臣张昭各率一支军队进攻合肥和当涂,刘备的军队在水战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更像是其中的"彩头",有点"出工不出力"的味道。
但在打赢赤壁大战后,刘备不仅脱离了依附他人的情况,反而通过诸葛亮的部署一跃成为一方诸侯。赤壁战后,"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荆州南部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投降刘备,此后鲁肃基于战略考虑,劝说孙权将东吴占据的部分荆州之地,也就是南郡,"借"给了刘备。虽然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有些贬低刘备的意味,但是一州之地就算是孙权胸襟再广也不可能说借就借,所以所谓借荆州实际上是借南郡。在取得荆州五郡之后,刘备实力迅速壮大,又把目光放到了益州,最终大败刘璋,"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网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蜀网汉一改前面无地无兵的尴尬局面,有了三国鼎立的大业。
守城有余,进攻不足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东吴的一干大臣都显得惶恐不安,就连大臣张昭都劝说孙权投降曹操,何为?曹操手上有汉献帝,"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就能用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这谁顶得住?而且如果东吴抵抗,在舆论上就处于下风,"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且曹操号称"雄兵百万"进犯东吴,孙权仅仅能拿出几万人对抗,"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东吴的氏族们并不看好孙权能够抵御曹操。但在鲁肃的据理力争和周瑜的信誓旦旦下,孙权最终同意和刘备结盟。很显然,曹操低估了东吴的水军和将领,在将船舟用铁索连起来后,黄盖诈降,用自身为诱饵献上火攻,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
少年读三国(套装8册)¥139购买要说东吴水军完爆曹操收编的荆州水军,那么东吴的陆军就比不过曹操军了。赤壁之战后,周瑜继续进攻曹仁留守的南郡,双方相持一年,各有胜负,但曹仁因为孤立无援,又伤亡甚重,只得弃城而走,"周瑜攻曹仁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而孙权亲自率十万大军,围困合肥城百余日,不仅无功而返,还因为数战不利而损兵折将,"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东吴并没有因为赤壁之战的胜利而扩大战果。
挑起争端,偃旗息鼓
在平定北方之后,曹操将目光放在了刘表、孙权、刘备等人的身上,在经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准备后,曹操发兵南征。正巧这个时候荆州之主刘表去世,其子刘琮经过手下的劝说后投降了曹操,而此时的刘备还被蒙在鼓里,"备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官属宋忠诣备宣旨",知道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又急又气,最终选择弃樊南逃。"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曹军一天一夜跑了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幸亏有张飞断后,刘备才能逃出生天。在取得江陵后,曹操将要顺长江东下,和孙权开战。
为了达成联盟,诸葛亮动身前往东吴,劝说孙权起兵抗曹,这时曹操也写信劝降孙权,最终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抗曹。但显然,曹操有些大意了,他虽然正确意识到自己的部曲在水上不是东吴军的对手,"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但他还是高估了收编的荆州水军,没想到在接触东吴水军后竟然不堪一击。又因为曹操军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军中传染病盛行,"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大败而归,使得其暂时偃旗息鼓,短暂休养生息后西征马超等人,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这一拖就拖到了几十年后,蜀由魏灭,司马炎篡魏为晋,吴为晋灭,三国时期结束。
赤壁之战是一场史诗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曹操没有夸张的"百万雄兵",但手握二十万大军,是刘孙五万联军的四倍。因为大意使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但并不代表刘孙联盟就有必胜的理由。刘备与曹操有隙,必然不会降曹,但孙权若是降曹呢?相比会和刘琮一样,封一方州牧刺史,位列诸侯,这些表面工作身为东汉丞相的曹操还是要做的。赤壁之战后,网刘备集团成了最大赢家,占据荆州五郡,又以此为根据地取得益州,奠定三足鼎立之势,也难怪后来刘孙联盟会破裂,被逐个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