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解析(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读《信条》)
信条解析(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读《信条》)
我去看了《信条》,是奔着导演去的。必须承网认,这是目前二哥看过的电影中逻辑最为复杂混乱的一部。
那么,用影片的逻辑来总结这部电影就是:未来的蓝诺兰告诉现在的红诺兰:甭管观众能不能看懂,按你的想法拍。于是乎,导演自嗨了起来。
借用片中女科学家之口对观众说:“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要去感受。”
电影中精巧的结构,复杂的时间线,壮观的画面等等,实际上都属于魔术中的障眼法,用意是将真正深意的掩埋起来,等待有人来挖掘。
其实没那么复杂,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去繁从简,二哥今天就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为大家来解读《信条》这部电影。
首先,请忘掉你所看到的一切。不要去管混乱的时间线,也不要去管正反钳形运动,更不要去试图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影片的故事。
你只要听二哥说就行。
影片的时间线以歌剧院事件为开始,以高速路事件为结束。其中歌剧院+越南游艇+斯塔克12三个事件在同一天发生。
歌剧院,奥斯陆事件,越南游艇,塔斯克12,高速路事件,这里每一个场景都是为了网证明钳形运动的逻辑。这些都是错乱的障眼法。
去掉所有的障眼法,这个故事就很简单。
斯塔克12大战结束后,男主无名彻底明白了逆行的思维,用全新的思维重新审视整个世界。
他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战略家,并且成立了信条组织。这个时候,他认识了非常年轻的尼尔,教会尼尔一切,成为他最好的搭档和朋友。
此时的男主也终于明白,歌剧院发生的一切,都是数年后未来的自己所发起的钳形攻势。于是,他开始领导信条,发起了史上最宏大的钳形攻势。他派遣成员逆行数年,回到过去不同的时刻,再转为正向执行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信条成立在未来”,而早在信条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无数信条组织的成员在世界各地执行任务。
发生的,是已经发生的。
已经发生的,永远不可能让它不去发生。要想改变未来,我们不应沉湎于过去,而是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和反思,再回到当下,尝试做出与过去不一样的改变,以拥抱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这就是信条的逻辑。
而此时,男主无名发起了一个最伟大的钳形攻势:派一个人回到过去,引导自己成为信条的奠基人。而执行这个任务的人,自然就是他最信任的尼尔。
尼尔要为此逆行数年,一直逆行到歌剧院那天,救下男主,然后转为正向,到孟买和男主“首次”见面。这也是为什么,在孟买的尼尔就对男主了如指掌。第一次执行任务两人几乎没有语言交流,默契自如。因为在未来,尼尔和男主一起成立信条组织,出生入死,相识多年。
《信条》完成了一个类似三重俄罗斯套娃的结构。但在整个过程中,你比如,“逆向回到过去”并不能改变过去。正如男主无法在逆向的状态下夺回箱子,在逆向的时间中,人的行为更像是“注定”的,因为人的行为是从“结果”指向“原因”,所以“原因”是必然会产生的。
而信条的规则就是,在正向时间线上,逆行完成的一切都将被时间抹平,不留痕迹。正如同男主第一次和逆向的自己互相攻击,子弹回到枪里,玻璃上的弹孔完美消失。
这也是男主为什么在结尾说出那句话:我们拯救了几乎要毁灭的世界,但世人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
在时间的长河里逆行的信条,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也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一切都是注定的,你能做的就是在当下接受它的指引。
整部影片的逻辑就是:用现在成就未来,再用未来定义现在。
而全新的方式审视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成长不是我们用固有的价值观去评判世界,而是让世界来丰富我们固有的价值观。
导演的意图是在告诉我们:所谓英雄,只是在无数个平庸的当下不满足于做平庸之事的普通人,这个普通人不接受外界给他的“你只是个普通人”这一设定,而去勇敢的做英雄之事,接受英雄要承担的风险,最后实现“脱胎换骨”。
这就是信条。成就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信条,TENET
历史上,毁灭与新生一直循环。
在庞贝古城的废墟中,有一座名为赫库兰尼姆的城市,在这个遗迹中,人们发现一块石碑。
上面刻着一整个的拉丁语回文诗句,其中一层意思是:播种者阿里坡用着轮子工作。而另一层意思是:农神(萨特)一直控制着时间之轮运转。
这便是电影名“信条”的来源。
诺兰告诉我们,网足以支撑行动的并不是金钱、物质、欲望、社会价值观、成功学的洗脑等等,而有时只是语焉不详的两个字:信条。
看似虚无缥缈的两个字,却比金子还要宝贵。
可能是巧合,也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在这块石板上,将TENET连起来,正好是一个十字架。
王尔德说,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乎他是什么。
活在世上,我们需要秉持属于自己的“信条”,才能够找到自己。
或许在这样空洞乏味的时代之中,我们都应该认真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生活中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我们为之牺牲生命,这样的生活还值得一过吗?
或许这就是导演带给我的们唯一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