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伤寒论大青龙汤组成配方)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6月22日03时42分31秒 344 0

大青龙汤(伤寒论大青龙汤组成配方)

青龙汤组成配方,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经方论治

大青龙汤(伤寒论大青龙汤组成配方)-第1张图片

【原文】

1.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网剔肉瞤,此为逆也。(38)

2.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3.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大青龙汤(伤寒论大青龙汤组成配方)-第2张图片

【组成】

麻黄18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10g 生姜10g 石膏24g 红枣10枚

【方歌】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大青龙汤方解】

此温散寒邪,清解里热之方。临床施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脉象浮紧之症。

本证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邪热,属表寒里热、表里倶实证。张锡纯先生谓:“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胸中蕴热有蓄积外盛之势。”临床症候为恶寒甚,壮热无汗,体若燔炭,面色缘缘正赤,肌肤干燥长粟,头痛、身痛剧烈,咳嗽气喘,痰涕白稠,烦躁不眠,扬手掷足,小便短黄,口干喜冷,唇焦破裂,齿鼻衄血,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有力。大青龙汤既可发散表邪,治风寒之外感,又可清透里热,治热邪之内郁。方中麻黄六两,《伤寒论》中,其用量无超大青龙汤者,更伍桂枝生姜,发汗作用甚强,误用之,或不遵服法,可有大汗淋漓、筋惕肉瞤、四肢厥逆等阳气伤亡之变。故使用需慎之再慎,审证确系表里倶实方可用之。柯韵伯云:“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不汗而烦躁者为实,汗出而烦躁者为虚,病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病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脉微弱,汗出恶风,是桂枝证,不可与大青龙。”此说甚是,须遵循之。

不汗出而烦躁,为本方之主证。曹颖甫先生云:“厌闻人声,畏见生客,时怒小儿夜啼,或忽喜观览书籍,不数行辄弃去,是之谓烦”;“欲卧不得,欲坐不得,欲行不得,反复颠倒,顷刻间屡迁其所而手足不得暂停,是之谓躁。”属表邪不解,阳气内郁化热,汗不得出,不能宣泄所致,与阳明病烦躁病机迥然不同。因其证系麻黄汤证加一烦躁,故用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发汗宣泄,清热除烦。

溢饮,《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由肺失宣降,郁闭卫网阳,饮不能从汗而解,泛溢于肌肤所致。其证为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若兼发热恶寒,咳嗽喘促,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证也。

本证虽属表寒里热,然毕竟表寒重而里热轻,故须把握好方中诸药用量,尤其麻黄、桂枝、石膏。通常桂枝为麻黄三分之一,若恶寒甚,口渴、烦躁较轻者,石膏桂枝用量相等,或略大于桂枝;口渴、烦躁甚,见口鼻衄血,舌质红赤者,石膏倍桂枝。若不遵此比例,加大桂枝量,则内热益甚;加大石膏量,则汗不得出,表难以解。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3次温服,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

大青龙汤(伤寒论大青龙汤组成配方)-第3张图片

【主治】

1.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溢饮,四肢水肿。

【转归及处理】

1.表未解而汗出、恶寒、体痛者,据症选用桂枝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附子汤以治。

2.出现筋惕肉瞤,四末厥冷者,选真武汤、茯苓四逆汤救治。

【禁忌】

1. 脉微弱,汗出,恶风寒者,或虽无汗,而皮肤潮润者,皆忌之。

2. 无思饮、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

【类方】

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同可清内攘外,以治外寒内热。二者之别,麻杏甘石汤证表寒轻而里热重,以汗出而喘为主症,故重用石膏;大青龙汤证表寒重而里热轻,以无汗烦躁为主症,故重用麻黄。

2. 麻黄汤:同为发汗峻剂,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象浮紧。不同者,麻黄汤证纯属风寒外束,绝无内热烦躁。

3.桂枝二越婢一汤:同可解表清热,治疗外寒内热证。不同者,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正气虚弱,病势轻缓。

4.小青龙汤:同可治恶寒,发热,身疼痛,及溢饮。不同者,小青龙汤证表证轻,以咳喘、干呕等水饮症状为主;而大青龙汤证表寒重,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为主症。

【临床运用】

1.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骨痛,或头痛耳痛者;治烂睑风,涕泪黏稠,痒痛甚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2.流感之初期及急性热病之无汗喘咳者,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进行性皮肤病性浮肿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3.急性肾炎,急性皮肤病性浮肿,急性眼病,卒中闭症等表里俱实证。(《伤寒论方运用法》)

4.崩漏近一年。兼恶寒、发热、无汗、心烦、脉浮紧,一剂愈。(《四川中医》1983;3:36)

5.伤寒疑难证。症见寒热头痛,昏谵口渴,便秘经旬,面赤烦躁,脉细涩,无汗,肤燔而枯。(《杏轩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伤寒论大青龙汤组成配方)-第4张图片

1.发热

宋某,男,23岁。发热两月余,每日午后恶寒发热,头痛骨楚,体温达39℃〜40℃,服镇痛片暂可汗出热退。上午门诊时,体温37.8℃,自谓胃纳不馨,惟思冷食。大便秘结,二三日一次,小便正常。舌淡红润少苔。诊腹脐左右拒压,切网得脉浮略数。

脉症相参,属表寒里热证,治宜表里双解,驱邪外出。拟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枳实10g 白芍15g 川军10g 甘草6g —剂

二诊:药后泄泻一次,脐周压痛消失。午后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思冷,皆一派太阳表实证状。窃思大柴胡汤表里双解,系少阳、阳明合病之方。太阳阳明合病,非所宜也,故里实虽去,表邪未解。风寒在表,非辛温发汗不治,若得汗出,内伏之邪由表而散,其热自退。然有心烦思冷之内热证,单纯辛温发汗,显属不当,宜辛温、辛凉并用。拟大青龙汤:

麻黄10g 杏仁10g 桂枝6g 甘草6g 石膏15g 生姜10片 红枣3枚 .

仅一剂,汗大出,发热遂止。

按:发热两月,先后用二方两日获愈,余颇有踌躇满志之色。然李映淮老师阅后,很不以为然,谓曰:用柴胡汤者,其脉应弦,浮数脉用柴胡剂,显属不当。且表里同病,应先表后里,一开始即宜用大青龙汤,表解里自和。表未解而攻里,误也,幸其体质强壮,免遭不测。否则引邪入里,将有变证、坏证之患。

2. 恶寒

元宵节后三日,坐落黄土高原之静乐县,仍呈北国风光,寒风呼啸,冷气袭人。患者任某,年不惑,乘车访友,甫下车,骤然寒战,肌肤粟起。归途中便恶寒,全身不适。至家恶寒益甚,虽厚被重重,空调送暖,冷犹不止,头痛骨楚,咽痒咳嗽、无痰。自视感冒,先服快克,继又连服速效感冒冲剂6袋,汗不出,症不解。傍晚来舍求诊,视其舌淡红润、苔薄白。询知口干思冷。诊其脉,浮弦紧。测得体温38.8℃。

乙酉之运,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加之阳明燥火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又症见思饮思冷,可知内热之盛。今感风寒,属太阳病内热外寒证也。其治疗,《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也。拟大青龙汤:

麻黄15g 桂枝6g 杏仁10g 炙甘草6g 石膏18g 生姜5g 红枣5枚,嘱急煎温服,覆被取汗。

晚10点,任来电讲,药后大汗淋漓,诸症悉已。

3. 遗尿

张某,女,13岁。自幼夜夜尿床,从未有缺。初,偏方、正方用过不少,皆不验。以其形丰体壮,活泼好动,知无大碍,未再寻医。眼看将读初中,住宿学校,被褥何以晾晒,始求诊焉。某明眸皓齿,靥涡可掬。言及尿床,赪颜彻颈。高若成人,殊少病容。舌淡红润,尖红赤,苔薄白微腻。询知胃纳甚佳,饥不择食,尤喜冷饮,大便日一行。切得脉象缓滑有力,腹诊亦未有获。若茫茫苍海,莫窥其际,辞以技穷。其母曰:“二百公里赶来,竟然如此。”语毕珠泪沾睫,余亦颇不自安。窃思水液代谢,肺脾肾三脏责无旁贷,若从肾主水、主二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着眼,患儿纳化有序,骨骼丰隆,显非脾肾之过。遂鞭指水之上源,果有时鼻塞,着凉易感冒,微见咳嗽等症。由是观之,此风寒外袭,肺气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令膀胱开合失度也。治当宣散风寒,复以舌尖红、思冷之内热证伍以清热。大青龙汤为外有风寒、内有郁热之治方,然属发汗峻剂,原量投之肯定有误,遂师其意而小量与之。

麻黄4.5g 桂枝3g 杏仁6g 甘草3g 石膏12g 生姜1片 红枣2枚 二剂

药后再未遗尿。其外祖母冠心病就诊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