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族(维吾尔族是怎样来到新疆的?)
新疆维族(维吾尔族是怎样来到新疆的?)
提示:一个同源的民族为什么在后来被划为两个少数民族了呢?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地域问题,即裕固族主要在甘肃,而维吾尔族主要在新疆。但我们认为这不是要主,因为,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主要的是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裕固族信仰佛教,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一、两个民族
这两个民族是:维吾尔族与裕固族。
维吾尔族民族语言为维吾尔语。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他们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同时,在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也有维吾尔族有分布。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维吾尔族总人口数为10069346人。
裕固族语言以裕固语为主,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总人口数为14378人。
在历史上,维吾尔族与裕固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回鹘。
回鹘是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其先祖为匈奴(《新唐书回鹘传》:“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今维吾尔族与裕固族的区域分布,可以追溯至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的土崩瓦解。这一年,回鹘汗国因长期统治无道被所属部黠戛斯打败,其后除少量依附黠戛斯,回鹘贵族与部众大部分南迁,其余部分西迁。
二、迁徙的线路
我们先说南迁部分。《旧唐书》:“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归汉。”他们本来打算是依附唐朝的,但在唐朝的边境(今河套地区一线)却与唐朝的振武军起了摩擦,被唐军击败,进而分崩离析。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这么多的人迁徙,没有个首领不行,于是十三部落拥立乌介特勤为汗。对此,《唐会要》的记载是:“有乌介特勤者,葛萨之弟,胡特勤之叔也,亦率众南奔,至错子山,乃自立为可汗,居塞上。”
本来,唐朝非常重视这支流亡回鹘部落,但乌介却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要求,甚至骚扰唐朝边疆,引起了驻军的不满。乌介首先从黠嘎斯人手中抢回唐送于回鹘和亲的太和公主并以此为由以太和公主的名义请表唐朝以求册封,对此,唐朝是答应了的,《唐会要》记:“朝廷遣张贾,右金吾将军王会往安谕,分边备以食之,兼就大同川,还其马绢,且册为可汗。”
后来,乌介又提出向唐朝借兵复国,唐朝并没有满足。于是,乌介对唐的边境进行骚扰。843年初,正当乌介率部进犯振武军之时,河东节度使刘沔命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率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骑兵对其进行反击,并于此役打败乌介致其东逃至室韦。对此,《资治通鉴》的记载是:“雄(石雄)乃凿城为十余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乌介)牙帐……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
乌介的大多数部众随后被唐朝分插安置,这部分人在后来的民族融合中变成了汉人。而追随乌介而去的部众最终为室韦人所吞并。846年,乌介被其宰相逸隐啜所杀,后逸隐啜立乌介弟葛捻为汗,部众后来融入室韦。848年,遏捻可汗率残部五千,投奔库莫奚酋长硕舍朗。848年,卢龙节度使张仲武讨奚,遏捻可汗惧怕不已,携妻葛禄、子特勒毒斯驰九骑夜委众西奔,漠北回鹘彻底灭亡。
于是,室韦将回鹘余众分为7个部分,由室韦族的7姓部落平分,每姓分得一部。但后来,黠戛斯派遣宰相阿播率领诸胡族之兵号称七万来夺取回鹘人,大破室韦部族,将回鹘余众全部收归沙漠之北。这中间,有几帐回鹘人,秘密地逃窜到山林之中。
如此一说,南迁的这部分并不是我们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全部变成了今天的汉族人。
第二部分即是我们今天网所说的高昌(西州)回鹘和甘州(沙州、河西)回鹘。这两个部分与乌介率领的南迁部众是同时进行的,不过路线不同而已。高昌回鹘由漠北翻越金山(阿尔泰山)至今吉木萨尔与奇台这一区域,即:回鹘汗国亡国后,有回鹘15个部落,以回鹘王子庞特勤为首,离开漠北草网原西迁。他们抵达北庭(今吉木萨尔),与之前留守当地的同族人会合。但是,庞特勤没有久滞北庭,而是率部南越天山进入塔里木盆地,先停驻于库车,后驻跸于焉耆。而没有随庞特勤前往的南疆的回鹘部众,与先前驻守在这里的回鹘人一起在北庭附近的草原继续驻牧,以至人口规模逐渐发展到20余万,与庞特勤南北呼应。这就形成了高昌回鹘。
甘州回鹘即由漠北至今额济纳再沿黑河北上,进入了河西走廊地区。这个部分人的来源,大约有三个方面:第一与吉木萨尔有回鹘人留驻一样,河西走廊在唐初便有回鹘人活动。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早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就有回鹘别部——契苾部六千余家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来到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凉二州。
第二是西迁部分,有个争议的说法,即是庞特勤并没有到过北庭而是走河西走廊至新疆南疆这一线路,具体的说法是这样的:唐会昌二年(842年)庞特勤率十五部西迁,其中一部留居河西,庞特勤在甘州称可汗(这一点,我们分析认为不太可能)。总之,在甘州者为其一部,奉庞特勤为始祖。
第三是乌介可汗在唐朝边境被打散后的一部分。他们从河套流落而来,有些“寻亲”的意味,至阿拉善进入河西,被分散在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天水等地,没有进入河西的,被安置在了今宁夏贺兰山周边地域。
因为第二与第三,今天甘肃的裕固族以“黄头回鹘”自居,认为他们是回鹘人的贵族。
最后一部分即跟随庞特勤西迁到安西都护府所辖的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带的回鹘。这一部在历史上被称为安西回鹘,也有叫焉耆回鹘、葱岭西回鹘、阿萨兰回鹘的,该部回鹘和当地其他民族后来组建了喀喇汗王朝。
三、为什么被分成两个民族
西迁后定居新疆的回鹘,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长期相处,繁衍发展,到16世纪初形成维吾尔族。
在河西走廊乃至甘肃宁夏的回网鹘人,建立了甘州回鹘建立政权。按照《宋史》记载,当时有瓜、沙二州回鹘、凉州回鹘、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等。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他们不断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以及西夏人、吐蕃人、蒙古人等等,逐步发展形成为一个共同体。《宋会要辑稿》称他们为黄头回鹘,《元史》称之为撒里畏吾,《明史》称之为撒里畏兀儿,他们就是今天的裕固族。只是在这期间,他们中的许多人融合到其他民族共同体之内去了。
那么,一个同源的民族为什么在后来被划为两个少数民族了呢?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地域问题,即裕固族主要在甘肃,而维吾尔族主要在新疆。但我们认为这不是要主,因为,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主要的是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裕固族信仰佛教,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今天,人们可以说宗教信仰不应该成为划分民族的标准或者标准之一,但在历史上,确被运用过。元、明以来,关于维吾尔的族称史籍又多以近音译称。除了“回纥”、“回鹘”外,《元史》又写作“畏吾”、“畏兀儿”、“畏兀”和“辉和儿”。但到清至民国中期维吾尔族被称为“缠回”,这和他们普遍信仰回教(伊斯兰教)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当时所说的“回”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回族人,只要是信仰回教的民族都被称为“回”。维吾尔人民觉得“缠回”一称很不雅,一再提出反对。1934年,盛世才主政的新疆省政府迫于维吾尔人民要求更改族称的压力,将“缠回”更名“维吾尔”。
更名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在今人看来却多少有些粗略,即:在更名过程中,无形中按地域与宗教划分了民族,在忽略了维吾尔同族裕固人的同时,也可能把一些与维吾尔不同源的民族划入了维吾尔中。
1934年11月29日,新疆省政府发布“新疆省政府民政厅通令第2013号令”,通令改称。原文如下:
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案奉主席督办训令开,为通令事照得。缠族自汉唐以来,散处于天山以南者,派别颇多,名称亦极复杂。至满清中叶改建行省,始统称之为缠族。兹该族文化促进会呈请恢复该族固有之维吾尔名称前来。本府遍稽史乘及省志诸书,该族部满中只有畏兀儿并无威武尔,当系音近误译辗转讹传。但畏兀儿系该族中之一部份落,以名其全族亦欠妥叶,且更改一名,民族名称徒泥于古而无深意,亦不足以垂久远而示来。
兹本府为慎重起见,特于第三十次会议提出讨论,经全体出席委员决定,改为维吾尔三字。所谓维吾尔者,以狭义言之,而维持吾族之意也;以广义言之,并含有维持吾国之义。以此定为该族名称,不但毫无抵触,且顾名思义。亦可以使该族一般民众引起合群爱国之心,较之其他名称殊觉妥善。自此以往,该族即称为维吾尔族,简称为维族。其从前讹为威武尔者一律更正,以免贻误。除登报并通令布告外,合行令仰该厅即便查照,此令等因。奉此,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县长即便知照,并录案布告,仵众周知。
此令。
厅长:蓝彦寿
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通过“缠族自汉唐以来,散处于天山以南者,派别颇多,名称亦极复杂。至满清中叶改建行省,始统称之为缠族”的记述,便能或多或少看出当时划分的“依据”来。(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