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厌学(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逃学、厌学?)
学习 教育 父母
共2041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睿妈经常和很多父母在一起交流,包括我的那些做了父母的朋友们。
有一次,睿妈偶遇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两人交谈甚欢,不知不觉就谈到了孩子。她说她的宝贝儿子上三年级了,智商没问题,就是不爱学习,不写作业,还竟爱惹事。
课堂上,她儿子简直就是一“活宝”,什么时候都敢“冲”上前,敢说敢做,也不管说的对不对、做得好不好,结果引得全班同学哄笑,老师也没法正常上课。
孩子很聪明,就是还没学会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我当时聊着聊着就问她有没有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好好谈谈?
才一开口,她连忙摆手:“这孩子太皮了,好好上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课堂纪律,我一天说一百遍,他也不听,打骂也不管用,我怎么和他谈呀,学习不是他自己的事吗?况且我忙一天回到家,已经够辛苦了,看见他这么不争气,我就来气,哪还能心平气和呀。”
理是这么个理,做父母的也很辛苦,承受着家庭工作上的种种压力。但事情发生了,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做家长的就得及时引导,及时沟通,关键要做到心平气和。
有一次,我带着睿睿去他同学家玩。刚一进门,就听见一阵阵的怒吼声:“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一道应用题,你算不出来吗?上课怎么听老师讲的……”
“豪豪他妈,你先冷静一下,出来喝点水,别这么激动,孩子都被你吓坏了。”我赶紧打破这糟糕的气氛,家长这么盛气凌人,不尊重孩子,就算孩子算出了这道题,那他也会输在人生路更多的难题上。
“豪豪,你看这样好不好。阿姨陪你一起再把这道题读一遍,理解一下题意,分析一下因果关系。这题对你来说,不会太难,阿姨相信你能做出正确答案。”
即使孩子花费了比别人多十倍的时间来完成这道题,父母仍要沉住气,告诉孩子没关系,慢慢来,当然事后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征求老师的理解和帮助,孩子健康的身心比成绩更重要。总之,父母要多给孩子一点耐心,一份尊重,一丝空间,欲速则不达。
后来,我总结了一条规律:
温和的语气,强硬的逻辑。如果你能把问题清晰地传达给孩子,尽管孩子的个性有差别,但在充分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很多事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而大部分家长的做法则刚好相反:强硬的语气,温和的逻辑。
因为困扰你,孩子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你的情绪,所以其中自然带入了不必要的怒火。由于只顾着发泄情绪,忘记了梳理问题,等到交流的时候又不知该从何说起。网
结果通常都是双方惹得一肚子气,最后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所以说,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比孩子厌学、逃学更可怕。
那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呢?
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网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网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父母,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做一个淡定的家长,闲看花开花落,也许结果会超乎你的想像。
◆ ◆ ◆
父母要“从容的笑”
莫言在回忆自己的母亲一文里提到:“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国,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母亲的笑,带给了他无限的力量,生活的艰苦也没有剥夺他儿时的快乐。
同样,也有一句话叫“家会伤人”。很多父母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绑在一起,好像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孩子很苦,一边被父母的期待捧着,一边被父母的诉苦压着。学习和人生一样,需要一点苦中作乐的精神。
◆ ◆ ◆
父母要“无条件的爱”
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意味着当孩子犯了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受人喜欢,或者被他人排斥时,他知道,自己的父母不会抛弃自己。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依靠父母的爱来获得力量。这份力量,这份爱,才是孕育孩子自尊、自爱、自信等一切美好品德的土壤。
如果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那么孩子就会误认为,只有让父母开心了,他们才会爱我,或者他们老对我发火,是因为他们不爱我了,最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有可能还会自暴自弃,做出一些让父母后悔的事情,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作为家长,爱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理由。
当然,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溺爱。溺爱只是一种错误的、失败的、无效的爱的方式而已。无条件的爱绝不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是告诉父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