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晋朝是最垃圾的朝代(晋朝是历史上最烂王朝吗)
嘉平三年(251)八月,京师秋风萧瑟,天气微凉,七十三岁的司马懿已到了生命的倒计时时刻。
数月来的噩梦已将他折磨的形容枯槁,贾逵与王凌在的梦中的恐怖形象已然把他耗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1弥留之际的司马懿或许还在想着自己身后名声,毕竟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来说。
此时的他已经没什么好在乎的了。 看着床前的司马师与司马昭,弥留之际的司马懿开始回顾起自己人生最后几年的所作所为。
自曹丕代汉自立,到高平陵除掉曹爽,算一算自己也为大魏已经勤勤恳恳的工作了三十年。
不说呕心沥血也算是兢兢业业,想来要是没有高平陵的变故,自己死后说不定也能落得一个和诸葛孔明一样的口碑。
又想起了诸葛亮,都说人上了年纪都容易念旧,果不其然自己都到了这种地步了却还能想起这个老对手,或许应该说是老朋友吧。
孔明不但有才,德行也是高尚,德才兼备真是个完人,高平陵我赢了,德行是我却输得一塌糊涂,后世骂名或许要一直与我的名字相伴。
想想两年前,高平陵之变的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曹爽这厮,德不配位倒行逆施,搬倒他也算是为大魏除害了,但是这权利在握的滋味又实在诱人,名声与权利我终究选择了后者,也不知道这样对还是不对。
也罢,好好坏坏都是身后事了只希望我的儿子能好好的开创江山,守住基业,也不枉费我赌上这一辈子的名声。
但愿你们有朝一日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也许只有那时,我的后代以及子民在想起我司马懿时,或许会念我的两声好吧。
司马懿
魏嘉平三年六月,司马懿“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
公元265年,一切都如司马懿临终前预想的那样,经过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的浇水施肥,司马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般的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
直到公元280年,晋灭孙吴实现了大统一,三国终于是司马家笑到了最后。
司马懿或许没料到是自己的孙子当了一统三国的皇帝,但大统一的王朝起码是诞生了,接下来只需要小心经营,守住江山即可,百姓食饱衣足歌舞升平,谁人敢不念我司马懿的好?
司马代魏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已经是明摆着的事,大统一他或许没预料到,但肯定也想到过,一切似乎都在朝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然而,晋朝后面的命运司马懿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以至于他的口碑一如他临终时担心的那样,而他的骂名甚至于和整个西晋的兴衰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2关于司马懿的后世风评,显然是不太和谐的,究其原因其实有两个方面;一是架空曹魏,手段下作吃相太难看,二是窃了曹魏的国不算,建立一个晋朝国祚又短又乱。
有人说司马懿是历史的罪人,但显然历史罪人这个名头太大了,司马懿显然还不够格。
因为晋朝无论多差,都与司马懿没有直接关系,毕竟那是他孙子建立的朝代,掐指一算,中间还差了一辈,祸不及三代,骂名就更没有必要了。
再者,架空曹魏这件事其实也没必要小题大做,放眼中国历史,这种事情数不胜数,完全是一种很常见的政治常态,所以,至于什么千古罪人、历史罪人之类的词汇,用来形容司马懿真的不太合适。
司马懿不受人待见这点倒是事实,至于原因,我们可以从上面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来说第一点,司马懿架空曹魏或者说司马家篡魏这件事上,看起来吃相的确太难看,虽然说王朝更替,血流成河是常规状态,但司马家得国确实令许多人感到不齿。
放眼整个高平陵政变,前面都是属于常规的兵变,但唯独司马懿指洛水为誓这里,就让人很不屑于甚至是反感司马懿的操作。
司马懿发动兵变成功的占领都城后,身在高平陵孤立无援的曹爽此时完全成了丧家之犬。
为了钓曹爽上钩,司马懿以指洛水为誓,保证不杀曹爽,并答应保证其锦衣玉食的生活,太尉蒋济更是亲自写信担保曹爽人身安全,尹大目、陈泰这些人都来轮番劝说担保。
如此一来,曹爽心动了,而优柔寡断无勇无谋这些短板此时充分的在曹爽身上暴露了出来。 曹爽智囊大司农桓范从都城逃出与曹爽会面。
当时有正牌天子曹芳在侧,桓范劝说曹爽以天子之名诏四方勤王之师反推京师,桓范话甚至已经说到了要兵有兵要粮有粮的地步,曹爽依然犹豫不决思来想去。
结果曹爽从白天思考到了晚上,最终表态了一个句“投降了老子还能做个有钱人”的豪言壮语。气的桓范破口大骂曹真豪杰怎么生了你们兄弟这种猪狗?直言将一起等着被司马懿灭族。
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㹠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最后结果也如桓范所料那样,投降之后的曹爽,没过多久就被司马懿下了杀手,曹爽兄弟以及一干牵连人等,包括桓范在内,皆“俱夷三族”。
3曹爽为什么会相信司马懿?
曹爽无能是真的,但在投降这件事上,只能说司马懿的戏演的的确逼真了些,或者说是司马懿太豁的出去,毕竟连指洛水为誓这招都能玩的出来,他还有什么不敢的。
要知道古代人可是相当看重这些的,在古人的观念里,发出去的誓言就是向神明作了保证,若有违背必会造天谴。
显然在曹爽看来,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了,他总不可能连神明和天谴都不怕吧。 答案曹爽后来已然知晓,神明天谴什么的司马懿还真就不怕…
再看看司马懿遣去劝说曹爽的几个人; 蒋济,当朝太尉,人家三四十年前就已经和孙权斗来斗去了。
论资历论威望那是和司马懿不相上下的元老级别的人物,有老太尉亲笔写信保证,说服力显然很高。
殿中校尉尹大目,不但是曹爽的朋友还是皇帝的身边人,朋友的劝说似乎更能打动曹爽的心,尚书陈泰,陈群之子,更是要名声有名声要地位有地位。
这几位都来劝说曹爽投降,担保其只要投降保你平安无事,试问,面对此情此景曹爽怎能不动心?
许允及尚书陈泰说爽宜早自归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谓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
结果,曹爽不但身死,还被夷了三族,然后这几位担保人瞬间被司马懿弄的蒙圈了。
什么情况?我是谁?我在哪里?
司马懿出尔反尔,指着洛水打自己的脸,但回头来自己确确实实得了好处,而几位担保人呢?
除了被打脸还是被打脸。
尹大目一度要造反,甚至要联系文钦(文鸯之父)一起干,陈泰因此事耿耿于怀,后更因贾充弑君一事对已被司马家掌控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郁郁而终。
最可怜的是老太尉蒋济,他与司马懿是多年的同事兼好友,也是司马懿的盟友,结果被司马懿当枪乱使,气的蒋济什么封赏都没要,几个月之后就一命呜呼。
司马懿在高平陵事件中充分的展现了极差的个人素质,不讲信义、出卖盟友、出尔反尔。
为了利益一把扯扯下自己的脸皮使劲的扔向洛水之中,这仿佛也为后来司马家的创业立下了根本基调。
吃相难看,这是司马懿口碑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这和他的后代比起来就差的远了,到了司马昭那里,更是直接光天化日的把曹魏的皇帝都杀了!
如此行径,也不怪后面的八王之乱时什么丧心病狂的事都干得出来了。
以至于连司马家的后代皇帝都对祖先做的这些事感到不齿;
到了东晋,晋明帝司马绍问王导自己的祖先是怎么得天下时,当王导说完司马懿的兵变,以及成济当众弑君一事时,司马绍顿觉羞愧难当。
把脸趴在被子上说道:要是真像你说的那样,晋的国运怎么可能长远啊。 "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4司马篡魏,篡也篡了,你要能治理好后人也就不会说什么,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整个西晋王朝乱的就像一团烂麻…
司马家成功篡魏,平头百姓对此表示并没有多大兴趣,天子谁来做也不能影响自己种那一亩二分地,不过这种想法换在其它朝代或许没问题。
但在司马家上台之后,别说种地,连活命都成了一种奢望。晋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即将迎来了最血腥最黑暗的大混乱时代,没有之一!
公元280年,吴主孙皓归降,吴国宣告灭亡,晋朝终于成了大统一王朝,走上人生巅峰的司马炎恍惚间觉得汉高祖刘邦当年也不过如此。
当时无论在谁看来,大晋朝都是一副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景象,实在想不到会有什么理由衰败,有的只会是国祚只越来越长,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晋太熙元年即公元290年,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去世,同年其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司马衷头脑愚钝,更是以一句“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流传千古,因此国家大事完全由他人一手把持。
眼见皇帝如此的愚昧无能,这简直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好时机,朝内朝外人心浮动,但表面依旧是暴风雨前般的宁静。
直到皇后贾南风第一个跳了出来,大喊着要惩奸除恶清君侧,她的首要目标就是除掉先帝的托孤大臣杨骏以及太后杨芷,以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八王之乱也自此拉开了序幕。
以杨骏为首的外戚杨氏一族在朝廷权利极大,把持军权主揽国政,贾南风势单力薄想要搬倒杨骏必须要找帮手,于是与杨骏同为托孤大臣之一的汝南王司马亮就成了贾皇后的最佳人选。
贾南风密信司马亮领兵开进洛阳,但这位晋惠帝的叔父却是个怕事的人,置身事外的他只是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的侄子楚王司马玮。
楚王司马玮年轻气盛,对于自己的傻哥哥能当皇帝这件事他已不爽许久,司马玮心知眼下朝廷浑水将起,自己此番进兵洛阳,说不定能摸到一条大鱼…
5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联合淮南王司马允领兵进驻洛阳,帮助贾后成功的发动兵变,杨骏以及杨氏一族惨遭清洗,但还没等贾南风乐呵几下就发现事情不对了。
论资排辈杨骏没了之后权利落到了同为托孤大臣的汝南王司马亮手里了。
当初袖手旁观的人却轻易的享受着自己处心积虑才得到的胜利果实,贾南风的内心可谓相当不爽,于是她又命楚王司马玮除掉了司马亮。
然而事后她又觉得司马玮这样除来除去胆子会越除越大,弄不好会除到自己头上,于是干脆以皇帝的名义随便的编织一条罪名干掉了楚王司马玮。
自此晋朝的朝政大权全部落入贾南风之手。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贾南风在只手遮天不久之后又想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帝位传承。
当今太子司马遹聪明伶俐,为人机敏,但可惜并不是自己亲生的,而且这个司马遹貌似还和自己不对付。
当年司马炎之所以会立司马衷为帝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中了皇孙司马遹,可能司马炎想的是儿子能力有限无所谓,做个守成之君总是可以。
只要把权利顺利交接到孙子手里就成,只能说司马炎的想法不错,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大的变数就在于他给儿子找了一个好老婆——贾南风。
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一手策划醉酒的司马遹抄写有关晋惠帝退位的书信,随后以此为借口欲说服司马衷废除司马遹的太子之位。
贾南风想动太子,她这一折腾不要紧,底下的一众王爷都开始不安分起来了,你专权你独大,大家还能睁只眼闭只眼,好家伙现在你都准备废太子了,下一步还不得准备做女皇了?
于是,司马家的王爷们开始躁动了,而八王之乱也迎来了最高潮最混乱的阶段。
6首先登场的是赵王司马伦同学,他在干掉贾南风之后自己当了老师,这样一来其他的王爷都不爽了,大家都是司马家的尖子生,凭什么轮到你来当老师?
于是以齐王司马冏为班长,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为优秀课代表,三王齐出,干掉了私自跳上讲台的司马伦,此后班级纪律由齐王冏代管。
八王之乱
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但根本原因还是老问题;你能当老大,为什么我就不能?
于是坐在南排的长沙王司马乂联合坐在北排河间王司马颙,南北夹击,一起干掉了讲台上的齐王,就这样班级至高无上的讲台又落到了长沙王司马乂的手里。
当长沙王刚拿起粉笔头想敲敲桌子大喊安静的时候,刚刚的盟友河间王司马颙此刻开始不安分起来。
基于司马家族王爷们专属思想必修课上的一条“你能我为什么不能”的原则,他抄起小板凳朝着讲台上的司马乂脸上扔去。
就这样长沙王司马乂“下台”了,他本来是能躲过司马颙这一击的,只是没想到同时飞来的是三只小板凳,看了看,那是成都王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该死,早该料到他们会抱团的…
长沙王倒台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抢先占领了讲台,脚慢的河间王和东海王自然不干。
于是两王再度联手开始使用课本文具一齐招呼成都王,司马颖也不甘示弱,一根粉笔断成四截,整盒整盒的消耗,以至于最后越打越乱不分敌我…
最终“司马试验班”被搞得乌烟瘴气,硝烟散去之后,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落荒而逃,
作为胜利者,机智东海王司马越此时早已看穿一切,他没有选择自己登上讲台,而是选择把早在司马伦时期就被关进图书室的老师——晋惠帝司马衷迎接回了讲台。
这下,底下的一众王爷终于没人再吱声了,而司马越随后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干掉了潜逃在外的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八王之乱也到此结束。
7西晋的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元康元年即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领兵进洛阳开始,到同年6月司马玮被处死作为结束,此后贾南风彻底掌权。
第二阶段是公元299年贾南风废除太子开始,直到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帝回朝,诛杀成都、河间二王,八王之乱才算彻底结束。
就是这前前后后的七年零三个月,将西晋王朝的元气和气运消耗的一干二净,几十个司马家的宗族子弟前赴后继的卷入这场皇室之间的流血斗争。
太子如同鸡仔,说杀就杀,皇帝如同玩物,废了又立,踢来抢去。
兄弟手足?长幼尊卑?王朝秩序?礼法道德?
抱歉,这些在司马家完全看不到。
归根结底,只能怪他们的祖上司马懿给他自己的后代立了一个不知忠孝为何物的榜样。
司马懿当年指着洛水发誓,天下人都信了,说不定连洛水里的鱼儿都信了,结果一抹脸啥也不当,翻脸比翻书还快,司马家族的人对司马懿的此番操作惊为天人,一个个纷纷表示还能这样干?
再一想,如果这样都可以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于是一个个开始不顾伦常无视道德,同室操戈背后捅刀玩的不亦乐乎,什么叔侄兄弟七大姑八大姨的,一个个眼中只有一个利字。
毕竟连司马懿都是当年谋逆篡权指着洛水说鬼话的主,儿子的手下更是敢当众宰皇帝的货色,仁义?道德?套用现代的某位喜剧艺术家的口头禅:“我都没听说过”。
八王之乱除了把王室搅得天翻地覆之外,连年发动的战争带了另一个致命的弊端就是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经济大幅度倒退,从而导致整个国家呈现一副衰败之相。
由此八王之乱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出现了,北方胡族眼见晋室衰弱,开始不停的骚扰边境。
直到以匈奴、羌、鲜卑等五部胡族大举南下,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血掳中原,中华历史上最血腥最黑暗最混乱的五胡乱华时代也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