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这句话出自北宋开国宰相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宋太宗即位后,朝局动荡,为了稳定朝堂。
他想起了曾经辅佐哥哥赵匡胤的宰相赵普。想要重用赵普,奈何听说,赵普只识《论语》而不知其他典籍。
于是宋太宗召见了赵普,问赵普是否只识《论语》,赵普深知这是政敌对他的诋毁。也不辩解,而是回答说:“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正是这“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打动了宋太宗,让宋太宗对赵普委以重任,同时也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
初闻半部《论语》治天下时,也是认为赵普只识《论语》而不知其他典籍。正因如此,对赵普这个人的印象算不上好。但是深入地了解之后,发现赵普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其实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件事一开始也是确有其事。赵普这个人聪明有余,也擅长谋略,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爱读书,据《宋史》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正因为不喜欢读书,所以世人皆称赵普“所读仅《论语》而已”。按照早年赵普的这种学习方式,说他靠着半部《论语》来帮宋太祖治理天下也不算为过。
不爱读书的赵普,最终也因此而栽了跟头。乾德三年,宋太祖因伐蜀一度受阻而心情不佳,在宦官的陪同下来到了观文殿散心。
赵匡胤在摆满宝物的雕螭案架上,发现了一面雕龙镌凤的精美铜镜,背面刻着“乾德四年铸造”的字样,心中不免疑惑。
因为自他改年号“乾德”至今才过了三年的时间,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铸造”的物件呢?对此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历史上有别的朝代使用过同样的年号。但是赵匡胤清楚地记得选定此年号时,自己曾慎重地征求过宰相赵普的意见。
赵匡胤当时给到的解释是:“乾”即天之意,“德”即美德,用此年号是希望大宋继“建隆”之后,能够顺天之德,携天下之大势,迅速完成统一。
一旁的赵普听了,连连称赞此年号起得好,叫起来响亮、大气,并引用陈子昂的诗说此年号好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之一定会大吉大利。
如今这才过三年,就出现了与前朝同年号的纰漏。宋太祖当即便拿着铜镜匆匆返回迩英殿,遣太监立即去找赵普前来盘问。恰逢此时有个叫做卢多逊的副宰相(此人一向与赵普不和),前来汇报工作。
宋太祖便问卢多逊这铜镜上面的年号是哪个朝代的年号。卢多逊看了一下镜子上的年号,当即就说:这是前蜀所造,因为前蜀后主王衍使用过此年号。但自他使用此年号起,前后不过六年,前蜀就灭亡了。
一听到这话,赵匡胤当时就气炸了,因为他知道前蜀灭亡,迄今为止不过40年的时间。
这样看起来,袭用这个短命王国的年号简直是晦气至极。再联想到如今恰恰是攻后蜀受阻,他便料定这与此年号有脱不开的干系。
越想越气的赵匡胤,所以当他看到赵普时,便正气急败坏地写下了“宰相误国”几个字,同时掷出那面铜镜让赵普解释年号的问题。向来不喜欢读书的赵普手拿铜镜翻来覆去地察看,也不知道要怎么解释。
看到不知所措的赵普,赵匡胤再也忍不了,于是用饱蘸墨汁的毛笔,涂向赵普苍白如纸的面庞,而且一边随意涂抹,一边义愤填膺地训斥:“堂堂宰相,疏于文事,坏我国事,罪当何论?看来做宰相还需要读书人!”
因为这件事赵普被赵匡胤给疏远了,不久之后,便被辞去了宰相之位。好在赵普知道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降职之后,赵普开始发愤读书,结交当地的文士名流,聘请国学大师定时为自己讲习经义,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宋太宗即位后,赵普的机会也来了,为了稳固朝堂。宋太宗决定重新起用赵普,与赵普不合的卢多逊,为了打消宋太宗起用赵普的念头,便四处传播“普所学止《论语》”的流言蜚语。
赵普对此以卢多逊结交秦王赵廷美之事大做文章,宋太宗得知后,当即罢免了卢多逊。同时召见了赵普,问其是否所学止《论语》。
赵普通过了“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的回答成功地得到宋太宗的信任,重新登上了宰相之位。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浪子回头”的见证,在赵普的辅佐之下,宋初的政坛才得以稳定,北宋的统一离不了赵普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