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厉害在哪里(战意关宁铁骑厉害吗)
经常看到有人提及关宁铁骑,会问作为晚明时期唯一一支有实力和满洲八旗叫板的明廷军事力量是否具备在野战中战胜八旗军的实力?
今天笔者想来探讨下。
首先,明末并不存在一个被叫做关宁铁骑或者关宁军编制的部队,至少官方正式的书面描述没有。尽管明末和清初有部分人对关、宁军的部分军队称之为关宁铁骑,但是这更多只是对入关的,宁远-锦州 骑兵的一种 泛称。
其次,关宁铁骑是什么时候叫出来的呢?现在的统称主要有两类说法,一种说是宁锦大捷之战中打败努尔哈赤的部队,实际就是祖大寿率领;还有一种是广渠门之战,满桂赵率教祖大寿等人率军入关增援,击退八旗军的部队。
清人吴伟业在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中留下了如下文字:
先是兵部以科臣常自裕告中州急也,议调西兵二万五千,北兵一万八千,南兵二万一千,又关宁铁骑二千。
为何在这两次战胜后金的情况下会名声炸裂,喊出关宁铁骑。这大概就像久旱逢甘露一样的情形,大明末年已经没多少部队能战胜八旗军了,碰上一支这样的神兵还不是救命稻草一般?
至少他们比起其他明朝正规军如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等人率领的部队强多了。
最后,关宁铁骑到底是什么来历呢?明末有个辽东经略叫王在晋,此人没干多少有用的事情。对于防范后金八旗兵,他的方略是:以抚虏(收买蒙古)、堵隘(再修一座关城)作为守山海关的方略,他的风格和他的继任者完全不同。
这批抚虏,就是王在晋主持下搞来的,后来交给祖大乐、祖宽率领。吴伟业记载到:二将所部皆缘边铁骑,又养曳落河为摧锋,虓阚而狠戾,二将常倚以立功。缘边就是沿边,可以理解为驻守边境的骑兵,曳落河为胡语,也就是蒙古夷人的意思。这是一支主要由蒙古人组成的骑兵部队。
另一个更早明确记载关宁铁骑的史料是崇祯九年《合兵理严驭将疏》: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祖大寿新任提督命成师而出……而所部夷汉丁副将守备如桑昂、那木气七庆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种,以夷攻夷无坚不摧。
此即指崇祯九年,祖大寿等率领三千关宁军入关增援广渠门的情形。从资料看,所部为夷汉丁,桑昂、那木气、恰台吉均为蒙古人,很明显此处的关宁铁骑,即指祖大寿所部桑昂、那木气恰台吉这些夷人组成的军队。
清人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也有明确记载。他不但指出,祖大寿收降夷为家丁,组成了一支善战的部队。还给出了降夷的明确定义:降夷者,山北近辽阳人,中国之外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夹处两国间,故辽东呼为夹道之人,近为清朝所逼,归附中国,称降夷,俱控弦习战之士。可见降夷主要为蒙古人夷人组成,多是能骑控弦之士。
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同样拥有一支夷人部队,也就是《明季北略》所言的三千彝丁铁骑。
综上,这就不难理解,所谓的关宁铁骑到底是什么人了。那么他们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
一是桑昂等部从来不是蒙古主力。蒙古主力在察哈尔,科尔沁,最差也在内喀尔喀,这些部落要么被后金收拾了,要么归顺了后金,并且参与了八旗军随军作战,包括广渠门之战中,就至少有两千蒙古骑兵在其中。桑昂的部队,以同样的蒙古打法,基本上可以确定不论野战还是攻城都不太可能战胜察哈尔、科尔沁和内喀尔喀等部,否则怎么会被察哈尔的林丹汗追到了锦州外,依附明廷?
二无论是宁锦大捷还是广渠门作战,都非纯粹野战。野战情况下,八旗兵是重装破阵步兵,内铁甲,外棉甲,推着盾车玩命破阵,这种配置让蒙古骑兵无可奈何,射箭射不穿,放风筝也没用,有火炮招呼。宁锦大捷和广渠门作战,实际都是高度依赖城墙边的火器覆盖,以守为主,步炮协同,炮骑协调为主,加上后勤保障得当,准备充分的结果。当然,也包括八旗兵并未投入兵力优势,比如广渠门之战,袁崇焕吹嘘九千对十万,崇祯都不信,祖大寿更是脸红跑路保命。今人来看此战,明军参战兵力主要为马兵九千、步兵不详,估计万余;而后金参战兵力为左翼四旗骑兵并配蒙古骑兵两千,左翼四旗旗主全部参战,估计也不少于一万,双方大体相当,而且八旗兵没有炮火支援和后勤支援。综上,并不能说明这支部队战力在八旗军以上。
三八旗军的战法先进。真要野战,明军没有数倍兵力优势和火器优势,不太可能战胜八旗军。从明末一些著作记载,如果双方相遇,明军结阵,外拒马,内车阵,环形结阵,火器弓弩以为御,骑兵阵外游走以为应。而八旗骑兵下马作战,组重步兵推盾车着双层重甲推进,破拒马,断车阵,平地强弓重箭贴面门齐射,基本上正面毙杀。而且一旦明军溃退,八旗骑兵上马、抵近骑射,重骑兵冲阵,快进快出收割。
综上,明末明廷的军队很难系统性战胜八旗军,也许会有小范围小规模的胜利,但是很难大场面占到便宜,更不用提在双方野战的情况下会对八旗军有优势。无论是以蒙古散骑组成的关宁军还是明末边军,在后金强盛时期都很难在八旗军那讨到什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