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列4点原因反对援朝,毛主席仍坚持出兵,基辛格:眼光超常人
1950年10月4日下午四点多,众多国家领导人齐聚中南海,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刚刚从西安飞抵北京便火速驱车赶往中南海。
此时中南海的会议室里,气氛十分地严肃紧张,众多国家层面的领导人汇聚一堂自然是讨论重大决策,我邻国朝鲜爆发战争,是否出兵援助成为了两难的选择。
会议上,林彪首先发言,并且准备充分带了许多的材料,他提出了四点原因来支持自己反对出兵朝鲜的观点,而毛主席听了以后不置可否,很显然这不是他想要得到的答案。
而跟林彪持相同意见的同志也不在少数,毕竟以当时的国力相比较韩国有美国的帮助,根本就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可毛主席却据理力争始终坚持出兵的意见,最终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
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不被国际上看好,但志愿军以惨重的代价让新中国跻身世界舞台,以至于事后基辛格在接受采访时,曾评价毛主席道:眼光超常人!
据说当时毛主席在点将时首先就选择了林彪,那么,林彪为什么会持反对意见?他提出的四点原因又是什么?后来又毛主席为何又把主将更改为彭德怀?
朝鲜战争
1945年8月初,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紧接着苏联也宣布对日宣战,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
而国际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已经接近尾声,战争的背后自然是利益,眼看战争即将结束,美国便率先提出将朝鲜半岛南北以三八线划分,以博取更大的利益,苏联也欣然答应了这一提议。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与俄罗斯和中国相连,称得上是一块战略要地,美国想要将朝鲜南部占为己有的原因也可想而知。
而自从三八线划分以后朝鲜半岛便一分为二,南北双方摩擦不断,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双方都企图发动战争来统一朝鲜半岛。
苏联和美国出兵接管那南北两部后,朝鲜的金日成和韩国的李承晚也借机登上政治舞台,在双方建立了政权后美苏双方也接连撤军,但此举依旧没有缓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矛盾,甚至越来越激化。
而野心极大的李承晚为了统一朝鲜半岛,制定了北进计划来谋求美国的帮助。
所谓北进计划最终的目的并不是统一朝鲜半岛,而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到时美韩联军将跨过鸭绿江进入东北境内,与此同时联合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残军一起将战火引至中国境内。
然而李承晚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自从挑起了南北两部的战争后,被朝鲜人民军打的节节败退,让美国对他的能力有所质疑。
李承晚成功地挑起了战争,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但接下来的战局形势却跟他预想的大相径庭。
美国政府虽然瞧不起李承晚,但毕竟韩国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韩国一点点被朝鲜吞并,只得将计就计出手援助李承晚。
1950年6月26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便派驻日本的远东空军赶赴朝鲜半岛参战,并通过联合国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军入朝作战。
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为了打破僵局,决定冒着风险实施仁川登陆计划,在军舰和飞机的掩护下美国第十军团顺利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此时已经攻至韩国釜山,对于突然从后方偷袭的美军毫无防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此战过后汉城又重新落入韩国的手中。
麦克阿瑟原本的意图是首先将朝鲜人民军逼退到三八线以北,待到局势稳固后再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然而没想到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兵败如山倒,麦克阿瑟当即下令乘胜追击,争取一举将朝鲜半岛统一。
1950年10月1日,韩国军队以及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对朝鲜人民军展开猛烈地进攻,朝鲜人民军一开始还能奋力反抗,可韩国有联合国军的帮助从各个方面都占据优势,朝鲜人民军节节失利。
眼看朝鲜半岛就要更名为韩国半岛,中国志愿军在千钧一发之际跨过鸭绿江,打响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役。
实际上,从朝鲜战争爆发起,毛主席就一直在关注着朝鲜半岛的局势,对于是否出兵援助朝鲜也一直拿不定主意,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产生了极大地分歧。
未雨绸缪
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在出兵朝鲜的同时,派出了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此时中央正在筹划解放台湾的事宜,而美国舰队的入侵让解放台湾的计划也不得不搁浅。
毛主席在台海危机的紧张气氛中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朝鲜战争爆发后对我国东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面对这种情况无非就是两种态度,要么隔岸观火斗,要么就是反抗美帝主意,反抗又有软硬两种办法,外交和出兵应战,毛主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1950年6月28日,就在美国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第二天,毛主席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庄严的宣告称: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这一讲话毫无疑问表达了中国在朝鲜战争上面的立场,首先就是反对美帝主席,其次就是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预示着我们已经做好的战争的准备,告诫美国政府不要得寸进尺。
同时周总理也在国际上向联合国提出抗议和谴责,然而联合国全然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反将联合国军的指挥权交由美国。
反观国内,当时解放战争刚刚胜利不久,大部分的解放军部队都在南方参与解放斗争和剿匪斗争,而东北地区却兵力空缺。
毛主席提议立即成立东北边防军,开赴中朝边境防患于未然,其他中央领导人对此也十分的赞成,不久后便做出以十三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决定。
7月7日下午,周总理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会议,传达了毛主席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并讨论具体的措施办法。
参加会议的领导除了中央军委三总部、海陆空三军及有关兵种负责人以外,野战军方面只有林彪和谭政出席。
三日后,周总理再次主持第二次会议,林彪积极地参与讨论并表态道:第四野战军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
除此之外,林彪还向中央提名让粟裕来担任入朝部队的主将,他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很赏识,同样粟裕被赞誉为常胜将军,其能力也毋庸置疑,没有任何意外的当选,毛主席也批准了这一提议。
会议结束后十三兵团的多个部队被迅速调往东北,组成东北边防军,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林彪曾率领的四野,然而主将粟裕却没有第一时间动身前往东北,反而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原来,粟裕此时正在青岛养伤,虽心有余而力不足,得知自己被提名为主将后异常的激动,但身体条件却不允许他立刻就去往前线,于是东北边防军便交由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代管。
八月下旬,朝鲜人民军攻势渐弱,朝鲜战争进入到僵持阶段,毛主席已经预料到了危险来临,并且精准的预测出美军可能将会在仁川登陆,战局或将发生逆转。
事实果然如毛主席所料,仁川登陆战后,朝鲜人民军被一路逼退到三八线附近,美军是否会越过三八线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毛主席的猜测是美军必然会越过三八线,而中国出兵朝鲜也是必然的选择,想到这里毛主席便跟周总理商议入朝作战的主帅人选,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林彪。
三大战役有其二,渡江战役有其半,这是当时军队中对林彪的评价,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的三场战役中林彪参与并指挥了两场半,足以可见其出色的指挥才能。
除了这个重要的原因以外,林彪与朝鲜领导人曾在东北共同战斗过,跟苏军的高级将领也关系匪浅,可以方便三方沟通配合。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林彪在解放战争初期便领导解放东北的作战,有丰富的冬季作战经验,综合来看林彪确实是入朝作战主帅的不二人选。
同时毛主席也在小范围内征询过其他领导人的意见,得到的结果都是没有意见完全支持,于是毛主席便叫来林彪促膝长谈,讨论朝鲜问题。
然而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谈话两人对于朝鲜问题的意见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意见分歧
1950年9月下旬,中南海丰泽园内,毛主席抽着烟说道:朝鲜问题你怎么看?
说罢,毛主席转头看向林彪,林彪稍加思索后十分坦诚地讲出了自己的意见,不建议出兵援助朝鲜。
随后林彪又归列出四点原因,第一点是中国刚刚经历了解放战争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国力衰弱百废待兴,没有能力出境作战,应该把重心放在战后重建上面。
第二点就是因为对手是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其军事能力、经济能力都非新中国所能比拟,而且还是陌生的对手陌生的作战环境,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了,综合来看一旦开战几乎没有胜算。
第三点就是抗美援朝对新中国来说没有利益可言,打赢了,战争所耗费的巨大开支还是自己承担,而打输了则会将新中国重新拖入无尽的深渊。
第四点就是朝鲜战争往小了说是内政,往大了说是双方背后的两个大国美苏之间的较量,即使必须要有国家出面援助,也应该是苏联来出兵,中国没有必要卷入这场战争。
同时林彪还指出可以重兵驻扎在中朝边境,除了保卫边境外,还可以给联合国军制造压力,让朝鲜人民军增强信心,采取游击作战的方式,不断消耗联合国军的力量。
其实林彪也对朝鲜战场的局势十分的关注,数日前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柴军武回国汇报工作时,林彪就特地与其见面了解最新的情况。
从这时林彪就一直秉承着不出兵的态度,一直考虑朝鲜人民军是否可以采取游击作战的方式展开斗争,可见林彪对自己的看法不会轻易改变,即使毛主席询问他也是坦诚的回答。
毛主席听了以后也没有因为林彪的态度而不悦,准确地来说是理解但不能接受,毛主席也知道林彪从短期来看这个想法是没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抗美援朝不得不打,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此后毛主席又多次找林彪谈话,主要就是为了向林彪讲明如果不出兵援助朝鲜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危机,希望能够做通林彪的工作,在政治局会议上多取得一票支持。
但是林彪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意见,任凭毛主席怎么讲他都不主张出兵援助朝鲜,但是也表态称:如果中央决定派兵入朝,我个人服从中央决定。
由此可见林彪也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去看待朝鲜问题,只是想法有所不同,反而他敢于向毛主席提出不同的意见,其坦诚的态度也可见一斑。
毛主席紧接着又询问他如果出兵,在战略战术上应该怎么安排,说到这里林彪兴起,回答道:要先打几个大的歼灭战,稳定战场局面,要打大的歼灭战就要集中火力,把重炮集中到几个尖刀师中!
毛主席听了以后内心也对林彪多加赞许,这一番言论足以说明毛主席想要派林彪担任主帅是个明智的选择。
通过这个问题林彪也揣测到了毛主席的意图,看来中央是打算让自己挂帅出征,于是如实地把身体状况向毛主席进行汇报,毛主席对他的身体状况也很了解,不得不重新物色人选。
通过后来林彪身边警卫人员和医护人员的描述也可以得知,林彪的身体确实抱恙,甚至说稍微有一点疏忽,林彪可能就会面临生命危险。
激烈的讨论
1950年10月1日,韩国军队和联合国军在深夜突袭朝鲜人民军,公然越过三八线,战火随即蔓延至整个朝鲜半岛。
朝鲜政府领导人金日成当天便会见中国大使倪志亮,并向中国政府申请军事援助,同时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深夜,毛主席收到信件后紧急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场会议讨论得十分激烈,大家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对出兵援朝一事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会议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两点才结束,毛主席毫无倦意,随即给高岗和邓华去电做下一步的指示,并决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出兵援朝的问题进行深一步的讨论。
10月2日下午,这次政治局扩大到了在京高级领导,不出意外地再次出现意见分歧,毛主席依旧坚持出兵的意见,到最后依旧没能讨论出来个所以然。
但这次会议毛主席确定了一件事情,出兵援朝的决定不会更改,而林彪身体不能适应赴朝作战,于是拍板道: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便找到周总理,要他派专机将彭德怀从西安接到北京,参加后天的政治局会议。
10月4日下午,彭德怀赶到颐年堂时感到气氛有些许的严肃,从后面几位同志的发言中他才知道,原来对于此事的意见分歧很大,主张不出兵的人理由总结起来有六点。
1.我国经历了常年战乱,军事实力还尚未恢复,国内资金短缺,无法应付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战。
2.国内的国民党残部还有余百万人没有肃清,双线作战恐怕会顾头不顾尾。
3.因为美国的原因解放台湾地区的计划被搁浅,不应该再卷入其他战争。
4.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权尚未稳固。
5.武器装备上面的差距是本质,制空权和制海权都在联合国军手中,退一万步讲志愿军打赢了,谁能保证美国不会狗急跳墙朝中国境内投放核武器?
6.国内大局刚刚尘埃落定,老百姓们也终于过上安定的生活,很难保证战士们入朝作战的积极性。
彭德怀舟车劳顿还未歇脚就赶来,毛主席便没有询问他的意见,散会后他询问彭德怀的意见,并邀请次日一早到菊香书屋小叙。
毛主席在取得了彭德怀的支持后甚是信息,在下午的政治局会议上,林彪再次重申开战后的诸多弊端,而周恩来开口道:等到美军打到鸭绿江时它会得寸进尺,侵略者是不会止步的!麦克阿瑟又会说鸭绿江不是边界!
彭德怀也紧跟着慷慨激昂地说道:出兵援朝是必要的!如果美军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这样对国内外的反动气焰和亲美派也是个沉重打击!
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讲到了毛主席的心坎里,激动的他拍案而起,说道:我认为彭老总的发言是一针见血,很有说服力,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在敌人进占平壤之前,不管冒多大风险,有多大困难,必须立即出兵援朝!
这场拉锯了数日的争论最终以出兵援朝而结束,林彪对此也没有抱怨,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19日,浩浩荡荡的志愿军队伍跨过鸭绿江,向朝鲜进发,越往前走寒意就越明显,还未开战将士们就意识到这是一场艰苦的硬仗。
10月25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重新组成志愿军领导机关,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其余干部的调动均由彭老总提议。
当夜,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韩国军队展开进攻,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
志愿军的突然参战打了联合国军一个猝不及防,直接打破了联合国军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的美好幻想,仅第一次战役就歼敌15000余人,直接打出了志愿军的雄风,等到联合国军反应过来志愿军已经加入到朝鲜战场时,已经节节败退至三八线以南。
联合国军在跟志愿军经过了数次交锋后,完全被打懵了,他们想破脑袋也没搞明白,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制海权,为什么会被装备落后,条件艰苦的志愿军追着打。
联合国军见志愿军攻势勇猛,于是提出谈判来拖延时间,毛主席在看穿敌人的意图后,当即命令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打破了美国先停火,后谈判的阴谋,并一举占领韩国首都汉城。
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的伤亡损失惨重,但联合国军更是苦不堪言盼望着能够早日结束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朝和美韩双方开始进行谈判。
联合国军能够提出谈判足以说明,志愿军在恶劣的条件下粉碎了美国必胜的信念,谈判只不过是为了可以体面的收场。
最终联合国军首席代表乔埃中将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宣告朝鲜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志愿军完成了光荣的使命,不仅打击了美帝的嚣张气焰,更让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脱颖而出。
至于林彪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是怎样的想法就无从得知了,不过他对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所预见的问题和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他忽略了志愿军战士们必胜的决心,用血肉之躯向世界诠释了什么叫做铁军,什么叫做中国军人。
后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发表过一段评论,对毛主席出兵援助朝鲜的战略眼光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原文:任何人都不会想到,一个刚打完仗还没有喘息的国家,一个武器主要靠缴获的军队居然敢和一支拥有核武器撑腰的现代化军队正面作战。但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眼光确实是超越常人的……毛的战略思维中是对长远考虑、战略方针和心理因素的综合揣度……他绝不会让中国消极地等着挨打,而是要争取主动……
基辛格的评价十分的中肯,确实在当时的形势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看好中国,认为中国能够和世界强国美国以及它所领导的联合国军进行抗衡。
但正是有了毛主席的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以及志愿军战士们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向伟人致敬!向无数为新中国牺牲的革命前辈致敬!